“遼寧全面振興 盤錦走在前列”系列報道之五
遼寧盤錦:堅持“生態立市”共創綠色福祉

抓黨建、聚人才,黨建引領作用不斷放大﹔共享機遇、提質增效,央地合作持續深化﹔創新賦能、提質增效,“三篇大文章”落筆穩健﹔產業升級、區域治理,綠色家底愈加鮮明﹔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溫暖民心……火熱的發展實踐,不懈的奮斗歷程,躍動著蓬勃奮發的盤錦故事,書寫著實現振興新突破的精彩盤錦篇章。
即日起,盤錦市委網信辦聯合人民網遼寧頻道,圍繞“遼寧全面振興 盤錦走在前列”,聚焦黨建引領和在工業增長、鄉村振興、打造石化及精細化工全產業鏈、生態文明建設、深化央地合作等五個方面為全省作出突出貢獻,推出6篇系列報道,展示盤錦在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中走在前列的生動實踐,呈現盤錦在打好打贏新時代“遼沈戰役”中貢獻的積極能量。
冰凌初消,遼河向西奔流入海。
這條遼寧的母親河,在清代時改道,大部分河流經盤錦入海。100多年來,遼河不僅見証著兩岸的滄海桑田,更潤澤出大面積的灘涂和沼澤,滋養了鹼蓬草、蘆葦這些濕地植物,使之成為遷徙鳥類的棲息地。位於遼河左岸的盤錦市,2022年入選“國際濕地城市”名單。
盤錦濕地的葦海游舟,吸引了大量游客。宗樹興 攝
近年來,盤錦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經濟發展向綠色轉型、結構調整向綠色轉軌、消費理念向綠色轉變、生活品質向綠色轉換,綠色已成為盤錦高質量發展最鮮明、最厚重、最堅實的底色。
攻堅——退養還濕,解決治理難題
由於天氣回暖早於往年,今年第一批50隻北遷的丹頂鶴於2月24日到達遼河口濕地,比往年提前了1周左右的時間。截至3月8日,工作人員已觀測到450隻北遷丹頂鶴。
位於遼河入海口附近的遼寧鶴類種源繁育基地內,50歲的盤錦市林濕局鶴類繁育保護站技術人員趙仕偉正在忙碌。種鶴即將進入繁育期,趙仕偉在給它們“加餐”——除了日常的魚蝦、蟹類、貝類、花生米之外,這段時間他們還會在飼料中添加一些維生素。
過去30多年的時間裡,趙仕偉和他的同事們累計救助、繁育野化放飛了200余隻丹頂鶴。遼河口濕地的生態逐年好轉,丹頂鶴、黑嘴鷗、大天鵝、灰鶴等304種鳥類在越冬時選擇在這裡棲息或停留,每年遷徙途中在此區域停歇的候鳥達數百萬隻。
野生鳥類在遼河口國家公園濕地嬉戲。孫永寶 攝
這片濕地成為“鳥的天堂”,鹼蓬草功不可沒。鹼蓬草,一年生藜科植物,不僅能適應鹽鹼環境,更神奇之處在於它能用粗壯的根系加快海灘土壤的脫鹽過程,掉下的莖葉腐質后還肥化了土壤。灘涂經過它的改良,才能生長出蘆葦、菖蒲等植物,引來百鳥棲息。盤錦市從2010年開始就研究鹼蓬草的人工補植技術,有效遏制了鹼蓬草的退化,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近年來,盤錦以協同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為牽動,統籌推進遼河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堅守濕地生態底線,實施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積極組織實施鹼蓬草修復工程。在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紅海灘的面積2018年隻有2000畝,截至去年底已經達到了2.2萬畝,4年間增加了10倍。
如今,綠葦紅灘不斷擴展,魚蝦洄游繁殖,成群的鳥兒在此棲息覓食,濕地的生態功能全面重啟,遼河口濕地再次充滿勃勃生機。
轉型——生態優先,走綠色發展路
益海嘉裡盤錦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廠區內,飄散著濃濃米糠香味。在很多傳統糧食加工企業,大米是唯一產品,稻殼和米糠等都被廢棄。但在益海嘉裡,通過科技創新,一粒稻谷不僅可以化身為品牌大米,還可以衍生出卵磷脂、米糠蠟、谷維素、米粞粉等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且稻殼能發電,米糠可制油,稻殼灰可變身綠色環保的輪胎。
益海嘉裡集團每年燃燒稻殼約60萬噸,相當於節省煤炭約35萬噸,節省發電成本約7200萬元,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3500噸。照此計算,中國每年2億噸水稻可產4140萬噸稻殼,如果都用於發電,可節省煤炭約2600萬噸,節省發電成本約49億元,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0多萬噸。
這些稻殼燃燒后產生的稻殼灰,還將被制取活性炭和白炭黑,這是益海嘉裡水稻循環經濟模式的最后一環,也是技術難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項成果。
一噸稻谷產生的稻殼可以制取0.03噸高附加值的白炭黑和0.01噸的稻谷活性炭。自2012年11月歐盟“輪胎標簽法”實施以來,綠色輪胎成為輪胎產業發展方向,高分散型白炭黑呈現巨大的需求潛力。益海嘉裡利用植物提取的白炭黑純度高,其他干擾應用性能的微量元素低,通過世界知名輪胎廠商固特異試用,能顯著增加橡膠強度,並幫助降低輪胎滾動阻力,特別適用於生產綠色節能輪胎。
這樣的轉型,不隻存在這一家企業。益海嘉裡所在的盤錦遼濱經開區獲批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探索建立綠色制造體系,全市已培育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9個省級綠色工廠、2個省級綠色園區。
2017年6月,遼濱經開區獲批國家級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園區。盤錦市委網信辦供圖
近年來,盤錦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除了充分發揮環保倒逼機制作用,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外,盤錦還從源頭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環保執法監管,以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清單”的“三線一單”機制作為管控園區發展的重要環境依據,嚴控“兩高”項目准入。目前,全市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100%。
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要求,盤錦利用先進生態技術,大力培育發展氫能、碳素材料、海洋經濟等新興產業。同時,立足濕地這個最大優勢,開發濕地綠色產品,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提升——民生所期,共享治理成果
具有年代感的磚房、廣袤的稻田、陣陣蛙鳴……每年旅游旺季時,盤錦市大窪區榮興街道“稻作人家”民俗文化村都會吸引大量游客,這時工作人員一大早便各自忙碌起來。
從榮興街道打造民宿度假村開始,這個位於盤錦最南端,東臨大遼河,西瀕渤海遼東灣的地方,實現了從默默無聞到天南地北游客慕名而來的轉變。多年前,這裡的年輕人都會選擇前往韓國打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踴躍返鄉創業,吃上文化飯、賺到生態錢。
稻作人家民俗村在吸引眾多省內外游客前來體驗稻作文化、感受遼河口文化的同時,也摸索發展出農村第三產業的新業態——民宿。盤錦市委網信辦供圖
小小民俗村,折射出的正是生態改善帶來的發展紅利。生態環境的改善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生機,不僅僅是興旺的旅游業和百姓火紅的日子,還有依靠生態改善蓬勃發展的各類產業。
盤錦市借勢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組建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產業聯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6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3家,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25個,蟹稻綜合種養面積達到92萬畝。
從小在蘆葦蕩邊長大的張丙坤目前經營一家生態板業公司。張丙坤說,近年來通過退耕還葦、人工植葦等措施,蘆葦長勢越來越好,也為他的企業提供了優質原料。一根葦子的力量,遠不止板材。在當地很多食用菌車間裡,蘆葦被碾碎、加工成蘑菇的“菌棒”,由它滋養出來的蘑菇顏色鮮亮,嫩滑又飽含鮮香。
生活方式綠色化同樣深入人心。今年以來,盤錦市因地制宜開展公園綠地建設,擴大城市綠色空間,通過實施“口袋公園”建設,見“縫”插綠,為市民提供健身、休息、游玩的好去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讓生態環境綠色佔比多起來,讓制造業綠色佔比高起來,讓城鄉生活綠色佔比升起來。盤錦正在把良好生態環境這個寶貴資源,轉變為實現振興新突破的優勢。
如今的盤錦,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