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全面振興 盤錦走在前列”系列報道之二
遼寧盤錦:“工業強市”支撐盤錦高質量發展“跑起來”

抓黨建、聚人才,黨建引領作用不斷放大﹔共享機遇、提質增效,央地合作持續深化﹔創新賦能、提質增效,“三篇大文章”落筆穩健﹔產業升級、區域治理,綠色家底愈加鮮明﹔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溫暖民心……火熱的發展實踐,不懈的奮斗歷程,躍動著蓬勃奮發的盤錦故事,書寫著實現振興新突破的精彩盤錦篇章。
即日起,盤錦市委網信辦聯合人民網遼寧頻道,圍繞“遼寧全面振興 盤錦走在前列”,聚焦黨建引領和在工業增長、鄉村振興、打造石化及精細化工全產業鏈、生態文明建設、深化央地合作等五個方面為全省作出突出貢獻,推出6篇系列報道,展示盤錦在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中走在前列的生動實踐,呈現盤錦在打好打贏新時代“遼沈戰役”中貢獻的積極能量。
從1965年“遼一井”証實遼河平原具有油氣資源開始,這片人跡罕至的鹽鹼灘終於打破沉寂,伴隨著喧囂和熱鬧、泥漿和汗水,滾滾而出的石油把盤錦定義為一個“因油而生”的城市。
盤錦建市后修建的第一條大街便以石油命名,這條東西全長7.4公裡的石油大街,是市委與遼河油田機關最近、最便捷的主干道。窺一斑而知全豹,翻開盤錦市近40年的發展歷史,很多輝煌都圍繞著石油而衍生。2021年出台的遼寧“十四五”規劃,對盤錦的發展定位中,擺在首要位置的就是鞏固提升精細化工產業。
去年初,盤錦市建立了石化及新材料、精細化工等12個產業鏈專班,以政企“雙領辦”推進機制為牽引實現了政企同步聯動。盤錦市正在將產業鏈培育提升變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引擎,現代化工業新體系逐漸在形成。
“老字號”向“小巨人”的華麗轉身
3月20日,盤錦遼河油田天意石油裝備有限公司的頂驅裝配車間裡,技術人員正在對頂驅裝置進行調試。眼前的“天意頂驅”,在業內可謂鼎鼎大名,主要市場面向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並在部分“一帶一路”國家設立了海外倉和技術服務中心。
“我們去年加大國內外市場開拓力度,總體生產經營保持穩定,全年生產頂驅45台,其中出口整機25台﹔實現銷售收入4.4億元,同比上年增長24%。”天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軍對新一年的發展充滿信心:“現在我們正在接近滿負荷運轉,今年設計年產能60台,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97%,一季度預計產值能達到80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
盤錦遼河油田天意石油裝備有限公司的頂驅裝配車間裡,工人進行設備調試。人民網 邱宇哲攝
這家入選第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的“老字號”,發展勢頭強勁。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變身成為“小巨人”,他們用了20個年頭。2002年,發展不溫不火的天意實業總公司,從盤錦轉型發展的一系列動作中看到了機遇,同時也意識到了危機——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拳頭產品是生存不下去的。
就在那一年,天意實業總公司改制為天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天意石油裝備有限公司,確立了高端石油裝備制造的戰略發展方向。在經過長達半年的市場調研后,天意瞄准了國內剛剛起步、但需求量巨大的交流變頻頂部驅動鑽井裝置的研發。
近幾年,他們又相繼自主研制開發了世界首台低溫頂驅、液壓頂驅等尖端產品﹔另一主打產品旋轉導向鑽井系統,代表著國際石油裝備發展趨勢和最高科技水平,廣泛適用於海洋石油、頁岩氣、難動用油氣藏等勘探的開採。自主研發的D-Guider天意旋轉導向鑽井系統打破了國際壟斷,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獲得2項發明專利和5項實用新型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前,這家企業不僅產品取得10項實用新型專利,還在持續對頂驅系列產品開展技術升級,更為難得的是,他們還實現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天意的華麗轉身只是盤錦市“老字號”企業升級改造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老字號”通過升級改造,提升著核心競爭力——
遼河油田物聯網項目預計到年底完成錦採、特油等7家採油單位的物聯網建設,井、站數字化覆蓋率將攀升至53%、57%﹔
瑞邦石油智能採油系統和新科石油智能密閉油管杆處理裝置在國內外油田得到良好的應用推廣﹔
遼河石化公司系列技改增效項目逐步顯現了效果,綜合能耗同比下降8千克標油/噸,年可節約成本970萬元﹔
禹王無紡布通過智能化改造,使得新生產線在人員隻增加3人的情況下,日產能增加了2倍……
“原字號”做精的“最后一公裡”
深度開發“原字號”,意味著要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原字號”產業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科技成果轉化的賦能至關重要,而中試則是關鍵環節。
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投入運營以來,已有6個高科技中試產業化項目轉化落地。受訪者供圖
2017年,盤錦市雙台子區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作,共建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盤錦產業技術研究院,就是現在遼寧精細化工產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建立之初,就開始積極探索市場化建設與運行模式,以解決精細化工領域先進技術成果中試難題為導向,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全力推進專業化、精細化、高效化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建設,打通了“小試—中試—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
在盤錦市精細化工產業開發區內,記者見到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的負責人張建國。他告訴記者,投入運營以來,這個中試基地已有總投資21億元的青島三力中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6個高科技中試產業化項目轉化落地。
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立足盤錦、面向遼寧、輻射東北、服務全國的定位,日益凸顯。
張建國介紹,2019年啟動千噸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中試項目,在次年就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是有機玻璃、涂料、潤滑油添加劑等材料的基礎原料。我國年需求量近百萬噸,實際產量約70萬噸/年,缺口部分依賴進口,特別是高端甲基丙烯酸甲酯產品高度依賴進口。
2021年,盤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接該技術5萬噸/年產業化項目,於2022年正式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底投產。這個項目不僅開拓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的新途徑,更為重要的是解決了相關領域“卡脖子”問題,建成后有望替代進口,極大緩解我國甲基丙烯酸甲酯化工原材料的市場供需矛盾。
圍繞精細化工產業鏈和創新鏈,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還緊盯高校院所小試成果及企業技術需求等精細化工技術源,建立成果庫、產業化需求庫,定向對接實現“雙贏”,推動精細化工高端化、集群化發展。
“同時,我們還打造了‘開放式’的中試服務基地,組建專業化運營服務團隊,引進了設計院等社會機構,對入駐中試項目開展常態化、針對性服務。”張建國表示,他們還將對驗証成功的成果在盤錦轉化的中試技術源,優先支持項目入駐與實施,提供全程“專業化”服務。
解鎖“小馬達”裡的“大科技”
“公司訂單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目前接到的生產訂單,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100%!”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陳軍表示,2023年一開局,中藍電子就用這項新的運營紀錄為企業走上新的發展征程打響了“發令槍”。
12年間,這家誕生在盤錦本地的高新企業從最初的一間辦公室、幾張舊桌子發展成為擁有1500項專利、領跑國際手機核心器件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和盤錦光學電子產業“頭部企業”。
新一年,中藍電子的訂單迎來了爆發式增長。3月20日,工人在車間裡緊張地忙碌著。人民網 邱宇哲攝
“每100部手機就有10部手機的攝像頭、馬達或鏡頭是中藍制造,客戶涵蓋了華為、小米、榮耀、oppo等大型手機廠商”,陳軍表示,中藍電子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深入融合到企業自身發展中,始終緊盯前沿科技,在高端產品、關鍵設備和基礎材料上實現了國產替代,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
2022年,中藍電子馬達產品出貨量位列國內第一、全球第三,全球市場佔有率提升至14.1%。
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不僅讓這家企業成為第四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同時還吸引並帶動配套企業、關聯產業在盤錦集群發展,加快形成本地化產業生態。
中藍電子通過與盤錦市政府聯合創辦電子產業園,借助政府“招商政策+公司規模”效應,共同吸引上游企業入駐園區,全力打造光學電子產業生態集群,實現遼寧手機產業鏈核心器件產業化發展新格局,現在有4家企業入駐、5家企業簽約、6家企業正在洽談。
去年,盤錦高新區為公司投資興建的中藍光學電子產業基地已經投入使用,一期全部達產后,將形成5億顆對焦馬達、5億顆光學鏡頭的生產規模,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二期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可解決就業1萬人以上,成為東北最大的智慧化光學電子產業基地。
科技創新是最強勁的發展驅動力,去年以來,盤錦市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各類支持服務,全面提升了工業發展水平。
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27家,引導、激勵域內20家科技企業積極申請瞪羚企業、申報雛鷹企業省級備案,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6家﹔建立省、市兩級“帶土移植”項目台賬,持續跟進鬆山湖、智源(遼寧)碳科技、天津大學等一批“帶土移植”重點項目,實施科技成果轉化60項﹔大力扶持、推進企業創新發展,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
隨著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的從容落筆,盤錦市的工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工業產業鏈日益夯實,科技創新驅動力持續增強。
蓄勢待發的盤錦充滿活力,正奮躍而上、飛速奔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