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老兵義務放映隊

辛 陽
2023年02月23日07: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01年8月,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准備為遼寧省錦州市義縣鬆林堡村放映電影。

  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為部隊官兵放映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太行山上》。

  2022年6月,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和新疆分隊驅車200多公裡為牧民放映電影。

  核心閱讀

  首映成功,老兵們定下目標——放映100場。並“約法三章”:不怕上山下鄉,不吃群眾一餐一飯,不拿群眾一分錢。

  服務時代需求,讓這群老兵的“職業”和生命有了新的高度和廣度。他們不斷給放映增加新的內容,精准扶貧自然而然成了重要職責。

  27年來,跋山涉水40多萬公裡,開壞了好幾輛汽車,走遍1500多個偏僻山村,義務放映8000多場電影。10多年來,他們的大篷車還開到了省外,電影義務放映到了雪山草地、荒灘戈壁、海島大漠。

  

  春夜,一束光點亮遼寧省錦州市營盤鄉大許村村部廣場。平靜的小村庄躁動起來:搬小馬扎的聲音,招呼鄰裡的喊聲,京沈高鐵列車的呼嘯聲,混雜在一起。

  當巨幅幕布投射出電影《雷鋒在1959》畫面時,一切回歸安靜。老人抱住了亂跑的孫子,晚來的村民手提馬扎,貓腰尋著空當兒。

  光束氤氳中,隱約可見一輛綠色面包車噴印著紅色“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幾個大字。放映機后,是8位兩鬢泛白、一絲不苟的漢子。

  “排頭兵”叫劉成金,1米78的大個兒,今年75歲,是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隊長。1993年,他以正團職自主擇業,和妻子在錦州開辦了“印刷服務部”。3年后,當地的一則老母親背著孩子看露天電影的新聞報道,讓他做了這一生中極為重要的決定。

  當時的遼西,偏遠,落后。農民不要說家裡沒電視,就是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能嘮上幾天。

  “我打小愛看電影,在軍隊也放過電影,不如成立一支義務電影放映隊,送電影下鄉?”劉成金夜夜難寐,大膽設想,處於極度興奮中。

  7名轉業在職的黨員老兵申請加入:張顯龍、朱中文、韓彥斌、彭玉德、趙雲吉、陳鳳久和韓國璽。

  1996年10月,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正式成立!

  有一場放映,銘記一生

  “先得購置放映機。沈陽正好有一套35毫米放映機要淘汰,聽說咱義務放電影,5000元就賣!”劉成金興沖沖告訴隊友。是好消息,卻也讓人犯了難。去哪裡找這5000元?“媳婦兒給女兒攢了5000元‘私房錢’。”悶頭抽了一上午煙,劉成金咬咬牙“挪”走了3000元。兩天之后,眼瞅著風平浪靜,他又把剩下的2000元“挪”走了。放映機順利購回,劉成金“后院”也起了“火”。直到隊員們把嫂子“騙”到村裡看他們放電影,她才理解了這良苦用心,主動出資租車、租影片……

  首映是在渤海岸邊的偏僻山村——西八千鄉喜鵲村。“跟過年似的,趕毛驢車、騎三輪車來的,小姑娘、小小子都穿得新鮮。”那天放的電影是《高山下的花環》,學校牆頭、樹上、房頂上都是人。當劇中主人公梁三喜為了掩護戰友不幸中彈犧牲時,村民們一個個哭成了淚人兒。

  首映成功,老兵們定下目標——放映100場。並“約法三章”:不怕上山下鄉,不吃群眾一餐一飯,不拿群眾一分錢。

  上世紀90年代末的東北農村,扯塊大布搭戲台,就唱起了二人轉。演出收費,村裡沒錢,就隻能村民分攤,土特產沖抵也行。“放電影給你們多少錢?”“不要錢?要人民幣吧!”“4個菜,最次也得豬肉燉粉條子?”電影還沒放,各種閑話猜測都有。

  隊員們開著租來的破舊面包車,車身扯著“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橫幅,穿行在山間。為了聚人氣,電影選在村頭小超市放映﹔接電要花2元電費,放映隊給10元……放電影成了鄉親們的節日,貼上“熱烈歡迎”彩紙,穿上喜慶的衣服,擁著“電影大篷車”開進村庄。當做好的飯菜、溫熱了的酒被拒絕后,村民們偷偷把土特產放到大篷車上,警惕的“紀檢委員”趙雲吉一一退回。

  有一場放映讓老兵們銘記一生。在凌海市溫家溝村,有一所希望小學,隻有1位民辦教師和4名學生。孩子們最大的願望是看場電影。

  “一進溫家溝,步步踩石頭。晴天爬山路,雨天別出溝。”溫家溝流傳這樣的民謠。那是初冬,老兵們的大篷車一路顛簸,幾次差點遇險。

  “來,下車推!”車拋錨在薄冰中,劉成金脫下鞋,挽起褲腿,跳進冰河。

  “璽子,不行……”話音未落,韓國璽已跳下了水。

  刺骨的河水中,鋒利的冰碴不斷撞擊,老兵們的腿、腳被割開一道道傷口。最后一個陡坡,大篷車再也爬不上去。20裡山路,人背肩扛,深一腳淺一腳……

  夜幕降臨,孩子們如願看上了電影《劉胡蘭》。

  渡冰河、推汽車、熬夜趕路,背著上百斤的設備進村。過度疲勞,加上寒冷刺激,身體弱小的韓國璽突發心臟病,生命定格在42歲。

  韓國璽的墓碑前,擺著鮮花、果品和燒酒,老兵們齊刷刷地敬了一個軍禮。“璽子,隻要腿能走,我們就一直放下去。”至今,放映隊仍保留著韓國璽的“編制”。每次出發前點名到“韓國璽”時,所有老兵都會鏗鏘有力地齊聲回答:“到!”

  韓國璽去世后,很多復轉軍官都想加入放映隊。趙亮就是其中之一。直到2002年11月,才頂了“缺兒”,成為正式隊員。

  有一個使命,服務時代

  1997年,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買了第一輛屬於自己的“電影大篷車”。這輛白色大面包車,跑遍了遼西山區的溝溝壑壑。

  “多虧有這個老伙計。”放映隊沒錢租好車,尤其冬天,租的車四處漏風。用張顯龍的話說,凍得就像“貓咬了似的”。原先是放膠片電影,每次出行,設備要裝半車。

  劉成金和張顯龍負責選片,每次出發前,倆人都會因為選哪部片子爭得面紅耳赤。“我們都想給鄉親帶點他們喜歡看的。膠片是租的,最便宜的也要每次300元。一部片子10多盒膠片,你說咋帶?”

  問題解決了。2007年,電影放映隊換了數字放映設備。“一張硬盤存放四五百部電影,村民隨便挑!”劉成金說。

  服務時代需求,讓這群老兵的“職業”和生命有了新的高度和廣度。他們不斷給放映增加新的內容,精准扶貧自然而然成了重要職責。

  從1999年開始,劉成金每年會自費購買一些農業科技片,在播放正片之前“加片”,放映與種植、養殖等內容相關的短片。平時喜歡種花養草的村民劉鵬,就是在“加片”中看到了菊花種植,沒等片子放完,就找放映隊咨詢。劉成金為他找來技術員。幾番指導,幾年光景,菊花越開越旺﹔31個大棚,40多畝花田,產業也越做越大。

  遼西地區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有時顆粒無收。一年夏季,錦州大旱,玉米、高粱、大豆都生了虫子。劉成金到原農業部科技制片中心購買農業科技片,在農村巡回播放,普及抗旱知識。2010年,第十四屆中國(錦州)北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展銷會在錦州召開。劉成金跑到會展中心,買下所有的農業知識光盤,除了預留片源外,全都免費發放給農民。

  放映隊走到哪裡,都是熱熱鬧鬧,歡天喜地。但在凌海市白台子鎮興隆裕村,卻有點意外。村民耷拉著腦袋,無精打採。“咋啦?”劉成金問。“香瓜愁人!這裉節的時候光長秧不結果。”“那咋不找找專家?”“專家說的,咱也聽不懂啊。”

  “黑山縣段玉春!”劉成金腦海裡蹦出了遠近聞名的“香瓜大王”。放映隊驅車100余公裡,二話不說,拉著“香瓜大王”就往興隆裕村趕。一堂接地氣、“沾泥土”的科技普及課,一通挨家挨戶的“望聞問切”,村民們心中有了底。

  嫩油油的小香瓜爬滿了瓜秧。村民們說:“沒聽過癮,沒學太明白。”老兵們租了兩台中巴車,40余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奔赴黑山縣,集體取經。

  豐收了!興隆峪村的香瓜大棚,果香四溢。一筐甜脆的香瓜,裝滿了村民們對放映隊的感激。這一次,他們收了,也吃了,甜到心裡。

  “大篷車”放映電影,帶來科普,也載滿了濃濃鄉愁。

  2013年,因修建錦凌水庫,沙河堡等村整體移民搬遷。故土難離,是對家鄉的眷戀。

  臘月二十三,北方農歷小年。放映隊放映電影,遇上了年逾八旬的“董倔頭”。“誰說都不行,我就是不搬!”“董倔頭”使勁兒搖著腦袋。

  工作做不通,咋辦?

  劉成金自掏腰包,花了2.2萬元,購買了近300對大紅燈籠、春聯和所需電線,給移民新村挨家挨戶挂上燈籠、拉上線、通上電、貼上春聯,扭起大秧歌。

  燈籠紅成一片,映亮了村民們的臉。當晚,放映的是電影《喜盈門》,喜歡看電影的“董倔頭”拉著放映隊員的手,態度也和緩了下來。從那以后,每年過小年,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都要到搬遷村挂燈籠、貼春聯、放電影。

  有一種底色,永不褪色

  錦州,一座英雄的城市。1948年,遼沈戰役從這裡打響。紅色精神注入這座城市。

  老兵放映隊員身體裡流淌的,正是這奔騰的血液!27年來,跋山涉水40多萬公裡,開壞了好幾輛汽車,走遍1500多個偏僻山村,義務放映8000多場電影。

  從最初自掏腰包,到后來得到地方政府等的支持,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翻山越嶺、步履不停。10多年來,他們的大篷車還開到了省外,電影義務放映到了雪山草地、荒灘戈壁、海島大漠。

  哪裡需要,大篷車就開到哪裡。“退伍不褪色”,是他們永遠的底色。“隻要群眾需要,我們永不停機”,是他們的庄嚴承諾。

  2008年,汶川地震。消息傳來,劉成金哽咽著對隊員們說:“放一場電影,災區人民就會多一點戰勝地震災害的信心。”

  不容思量,數千裡行程,他們馬不停蹄。白天拉傷員、拉戰士,支帳篷、送物資﹔晚上放電影、鼓士氣。20多天不分黑白晝夜,老兵們為受災群眾放映了30多場電影。

  2013年“八一”前夕,隊員們帶著放映機、發電機,登上了葫蘆島地區的一座海上孤島。這裡,隻有一名戰士駐守,陪伴他的還有一條狗。

  銀幕亮起,戰士緊張又興奮地搓著雙手。劉成金的雙手則緊緊拽住了幕布。海風咆哮,幕布穩如磐石,電影連放4場。劉成金說:“這裡,有我們的戰友,他是在為我們的國家守衛海島!”

  2019年7月中旬,劉成金和3名老兵從瑞金出發,終點是延安。他實現了自己的夙願,重走長征路,為老區人民放映電影。“25天,8省份12地,爬雪山上高原,行程1.3萬公裡,每到一地,放映一場電影……”劉成金在日記裡寫下了這串數字。

  新疆塔斯提的冬季,漫長寒冷,但更可怕的是寂寞。中哈邊境線,渺無人煙,喊上一嗓子,隻有回音在響。小白楊哨所,就在這片荒原上。

  2022年6月,晚上10時,天空仍透著亮。

  “再等等?”放映隊員有些焦急。“一定要等到天黑下來,放映效果才好。”劉成金毫不猶豫。

  小白楊哨所的夜幕降臨,至少要晚兩個小時。4個人禁不住打起了哈欠。“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為了驅逐困意,劉成金輕聲哼起了《小白楊》。歌聲中,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身在軍營時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時鐘滴答,月亮爬上樹梢。小白楊哨所被籠罩在夜色中。銀幕亮起,電影《狙擊手》照亮了戰士的心。

  立春已過,錦州小凌河河水微融。岸邊,老兵們精心呵護的兩棵小白楊悄然泛綠。這是小白楊哨所贈送的樹,老兵們千裡迢迢從塔斯提將它們背回錦州。8名老兵,將它們視為生命般珍貴。

  小白楊樹南側,是幾年前落成的老兵國防教育電影放映基地。這裡有15米寬的碩大固定銀幕。在這裡,老兵們每周末要放映2場愛國主義題材影片。

  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在河北、陝西、黑龍江等地“落地開花”,許多年輕人也成為隊員。2020年,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2022年冬,遼寧省委宣傳部為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配置了新的數字放映機。這讓他們愛不釋手。“這設備,電影院都不一定有呢!4萬流明、4K高清,還有整套的音響設備。”

  劉成金盼著春暖花開,給老百姓放上最新的4K高清電影。

  圖片均由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3日 20 版)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