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把文化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大人孩子圍坐在一起,跟滿族剪紙非遺傳承人學習剪窗花。(資料圖)
嘉禾美術館是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鄉村美術館。(資料圖)
核心提示
滿族剪紙基地、滿族秧歌基地、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鄉村美術館、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這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讓新賓滿族自治縣老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近日,全國51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公布,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入選,反映出我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成果。
特色“村晚” 為村民搭建交流舞台
“大紅燈籠挂起來了,歡快的舞蹈跳起來了,優美的歌曲唱起來了……”元旦春節期間,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紅旗村的“村晚”讓很多老百姓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據了解,紅旗村每月15日和月底都要舉辦一次“村晚”,逢傳統節日和重大活動還要加場,算下來,一年裡要舉辦“村晚”三四十次。“村晚”節目內容根據主題選定,不重樣,有歌曲、舞蹈,也有樂器演奏、詩朗誦等受到村民的歡迎和喜愛。
紅旗村黨支部書記王亞斌說,從第一次辦“村晚”到現在,村裡已經舉辦了205期,參演人員也從最初的二三十人擴充到現在的100多人,很多老演員沒事時就琢磨表演,一些新秀也躍躍欲試,閑暇時或唱或跳,為的是把自己拿手活兒練得更好。新老演員還經常交流,農家院、村部活動室、田間地頭都是村民們的排練場,大家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
“全省持續舉辦的‘村晚’活動及結合當地文化和鄉村旅游特色辦‘村晚’等,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村晚’公共文化品牌,讓農民群眾從台下走到台上,從觀眾成為主角,收獲鄉村振興的喜悅與文化滋養。”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處長舒曉燕說。
村美術館
為百姓打開多彩世界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的“村晚”活動,只是我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一個縮影。
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是我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統計顯示,近年來我省已創建28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示范點及24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示范點和480個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
“每次開展文體活動、看書都要來鎮上,路遠了點,活動場地少了點……”之前,新賓縣的不少村民表示,“能不能讓文化設施離我們更近一些?”於是, 新賓縣探索把文化服務點搬到了老百姓家門口。新賓縣永陵鎮嘉禾村建了村文化館、村史館、美術館、圖書室等。村史館,通過一幅幅村容村貌、人文特色、歷史沿革、農村生活變遷等圖片和實物的展示,讓村民追溯曾經的記憶,感受到時代的巨大變化,從而更愛自己的家鄉。
嘉禾村以文化館為依托,成立了遼寧省內首個村級文化團體——嘉禾民族文化藝術聯合會,吸納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剪紙傳承人關長勝等文化藝術愛好者50余人,涵蓋文化、音樂、書畫、根雕、攝影等。嘉禾美術館也成了遼寧首個鄉村美術館、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鄉村美術館,極大地豐富了周邊村民的文化生活。
說起嘉禾美術館,嘉禾村駐村“第一書記”姚鐵石很自豪。他說,館內陳列著許多以滿族歷史文化、傳說、習俗為題材創作的書畫、剪紙、陶瓷等民間藝術作品,已成為當地中小學課外藝術活動基地及部分高校的創作、教學基地。“館裡收藏的那個代表滿族歷史的‘金代大瓮’,高70厘米,上口直徑50厘米,中口直徑60厘米,底口直徑30厘米,展示了女真人的歷史文化遺韻,吸引許多人來看了。”姚鐵石說。
文旅融合
為群眾鋪平致富路
為了讓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延伸到基層,我省各地以精細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積極培育青少年、老年等文化社群,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活化利用,打造高品質特色文化鄉村,持續推進群眾家門口基礎設施建設。新賓縣圍繞各鄉鎮非遺資源,建立了新賓鎮滿族剪紙基地、永陵鎮滿族小學剪紙基地、平頂山鎮中心校剪紙基地、北四平鄉中心小學剪紙基地、平頂山鎮大琵琶村滿族秧歌基地等。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基礎上,打造了永陵鎮赫圖阿拉村、上夾河鎮腰站村、木奇鎮大房子村、新賓鎮藍旗朝鮮族村等一批保留民族建筑、工藝、習俗的特色村寨。
文旅融合,既傳承保護了民俗文化,又促進了農民增收,使廣大群眾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新賓赫圖阿拉村位於國家4A級旅游景區赫圖阿拉城腳下,依托厚重的清前文化和濃郁的滿族風情,將現有民居、庭院升級改造成特色民宿,連續多年舉辦滿族農庄過大年等特色民俗活動,發展滿族風情鄉村游﹔依托特色農業資源,開發生態休閑游。通過文旅融合,引領該村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