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數字賦能 文化綻放新活力

1月2日, “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圓滿落下帷幕。6天時間裡,文化演藝、文化科技、非遺文化,遼寧展團三大板塊精彩紛呈,以一件件展品、一次次演示、一幀幀畫面,全面展示遼寧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最新成果,生動呈現我省全面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生動實踐。
每年,文博會都是國內外文化產業展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大舞台,本屆文博會,遼寧展團創下多年來展區面積最大紀錄,同時也是歷年來互動方式最豐富、科技體驗感最強、展出門類最全的一次參展。
“數字遼寧、智造強省”,既是遼寧展團本次參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吸引線上線下參展商及觀眾的最大亮點。展區設計風格、展品選擇、展陳方式,無不融入現代科技元素和工業元素,面向世界展示遼寧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在遼寧展區,連續4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中國華錄集團,其數字文化產業項目“中國數字音樂谷”,正在打造國際級數字人文地標。沈陽泰科易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PHIIMAX3D,已成為世界先進的VR攝像機之一。作為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體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平面雕塑”“SRK 空間成像” “ARTAR 畫劇屏”等項目,申報專利超百項。
同樣,遼寧展區也讓人深深領略到遼寧科技文化企業致力於打造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數字化文化新體驗的探索與嘗試。
大連蒂艾斯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有國內最高水平的仿生人形機器人在現場與觀眾互動,還推出了以仿生人形服務機器人為核心EX未來科技館、EX元宇宙體驗街區等項目。大連博濤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其巨型仿生機械藝術裝置、沉浸式文化科技體驗館、巨獸+文商旅綜合體等產品項目,成為中國高科技文旅行業的龍頭企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過往的經典,也有當下的潮流。遼寧展團參展項目突出傳承與發展,它們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不斷創新文化形式,實現供需精准對接,或利用高科技手段創新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傳承。
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升級“老字號”、培育“新字號”,推出芭蕾舞劇《鐵人》、“和合中國”大型主題文物展覽等文化精品,努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遼寧金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打造凝結遼寧“六地”精神的紅色文創,擴大遼寧紅色文化影響力。
非遺項目盤錦葦畫已經量化生產,以刻核舟見長的大連核雕如今以長篇組雕為發展方向,逼真動感的蓋州動態花燈頗受市場歡迎,撫順大官窯陶瓷被選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大運好禮”。由鐵嶺外研傳媒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國內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品類展示交易平台“非遺網”,已經完成6萬非遺傳承人數據錄入和網上店鋪建設工作。
借力文博會這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交易平台,我省著力促進文化產品和項目交易,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在展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第一天,我省就舉辦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招商推介會。文化產業介紹、城市宣傳推介、重點項目招商,推介會全方位展示遼寧特色人文資源、文化產業發展成果以及未來發展前景。推介會上25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現場簽約43億元,最高簽約額達10億余元。
來自北京悅哈希科技有限公司等簽約企業的負責人表示,遼寧此次的項目方都非常有實力,這是他們看重與這些項目進行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遼寧所擁有的優越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全方位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和貼心的投資創業服務,也讓大家對未來的合作充滿信心。
這份看重與信心,離不開遼寧文化產業發展的實力支撐。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壯大文化市場主體,聚焦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園區(基地)建設,不斷推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呈現持續發展、提質升級的良好態勢。目前,全省文化產業門類較為齊全,在創意設計服務、內容創作生產等方面具有較強實力,並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文化出口等方面實現了突破。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共實現營業收入1231.1億元,比上年增長16.1%。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未來,我省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及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搭建創新平台,匯聚創新人才,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貢獻更大的文化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上,遼寧文化產業蓄勢待發、前景光明,正如遼寧展區中央豎立省花天女木蘭抽象造型的寓意——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