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抗美援朝遺址普查新添紅色陳列館

歷時4年實地踏訪,丹東地區發掘的抗美援朝時期革命文物,其中認定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指揮所(以下簡稱空聯司)遺址群。目前,空聯司金崮村地下指揮所舊址已修繕一新並陳列布展。作為抗美援朝時期的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關,這裡見証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從雛鷹展翅到雄鷹翱翔的戰斗成長過程,對研究抗美援朝空軍戰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都具有深遠意義。
指揮所坐落在丹東市湯池鎮金崮村的一個椅圈形山坳裡,這裡前方視野開闊,后方丘陵連綿起伏,便於隱蔽。如今,在半山腰的凹部,能夠看到“空聯司地下指揮所舊址”幾個金色大字,在其前面是一架展翅欲飛的銀色戰斗機。70年前,志願軍空軍無數次的作戰命令,就是從這裡發出,傳向各個戰斗機場,指揮著一架架雄鷹振翅翱翔殺向敵陣。
從指揮所南部東側口進入,順著長約8米的通道而下,可見走廊寬敞,別有天地。這裡共有通過兩道走廊連接的10個房間,為中朝空軍使用,分別為通訊、指揮、情報和警衛室等,其中最大的一個房間就是作戰指揮室,空聯司前后兩任司令員劉震、聶鳳智就堅守在這裡指揮空軍作戰。這些房間已按原使用功能陳列布展,展陳有通訊、指揮器材、電話、軍事地圖等近200件,大部分是從空聯司所轄的各參戰部隊征集上來的老物件。
丹東市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李輝介紹,指揮所舊址為掘開式地下工事,現澆筑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約1189平方米,使用面積約760平方米,頂蓋厚達1.2米。
1951年3月,為了便於同朝鮮人民空軍統一指揮、聯合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部組建了“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統一指揮空軍作戰行動,即如今我們看到的“空聯司地下指揮所舊址”。空聯司遺存非常豐富,有發電站、指揮部、后勤部等機構。
在空聯司地下指揮所舊址陳列館的展示牆上,王海、張積慧、趙寶桐等一張張空軍戰斗英雄的照片及一份份激動人心的捷報,記錄著那些驚心動魄的驕人戰績。自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第4師進駐浪頭機場准備參戰開始,志願軍空軍共有12個殲擊航空兵師進駐丹東各機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空聯司指揮所統一指揮、調度丹東各部和駐守在西豐、遼陽的“轟炸機指揮所”“沖擊機指揮所”及所部參加對敵空戰。
展示牆上,陳列的兩份部隊“捷報”引人注意:其中一份上書《抵近射擊的又一范例!1041部隊陶偉同志在120公尺短距離內擊落佩刀式敵機一架》,記錄著空4師10團飛行員陶偉,冒著與敵機相撞的危險,一連三炮打得敵機凌空解體,首創120米近戰殲敵的英雄事跡﹔另一份捷報上書《我夜航部隊空戰首次告捷:侯書軍同志擊落敵夜航戰斗機一架》,記錄著空4師12團副團長侯書軍首次夜間戰斗,殲敵制勝的輝煌往事。
參與遺址普查調研的專家表示,遺址見証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空軍將士不畏艱險、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對遺址的展示利用,不僅彰顯了我省紅色旅游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能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