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大原創話劇《紅醫搖籃》成功首演

音樂響起,紗幕上出現“紅醫搖籃”四個字,一位穿著白大褂滿頭銀發的女醫生,伴著舒緩的音樂,從紗幕后走向台口。她說:“歲月老了,我已經82歲了,作為醫科大學49期畢業生,我又回來了。我這個曾經聽故事的人,成了講故事的人,講故事的人成了故事裡的人……” 11月20日晚,中國醫科大學原創校史劇《紅醫搖籃》在沈陽開演。整場演出震撼人心,多角度地呈現了中國醫科大學90多年服務人民的紅醫精神。
5個時間節點穿起全劇
中國醫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全程並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是我國最早開展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其前身為1931年11月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1932年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1940年9月在延安,經中共中央批准,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
今年是中國醫科大學建校90周年,為了挖掘紅色資源,弘揚紅醫精神,講好紅醫故事,創排了話劇《紅醫搖籃》。
編劇回寶昆說,《紅醫搖籃》以中國醫科大學的建校歷史為劇作原型,在深入挖掘校史元素、探尋紅醫故事的基礎之上,充分展現了醫大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及情系人民、服務人民、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者仁心。
整場話劇充滿歷史感、厚重感。《紅醫搖籃》校史話劇時長90分鐘,共7場,選取中國醫科大學建校90多年來不同歷史時期的紅醫故事,以學校發展歷程中重大事件為歷史背景,選取瑞金、長征、延安、興山、沈陽等時間節點。舞台上,82歲的女醫生張紅延,講述她的父輩的故事。透過她的講述,將30多名小紅醫們置身於歷史場景中,也將觀眾的情緒帶入到那個光榮而艱難的歷史年代。
30名在校生傾情演繹紅醫精神
如何將中國醫科大學90年的歷史在一部話劇中表現出來?導演李鬆說, 中國醫科大學90多年的歷史波瀾壯闊,僅用一部話劇來呈現,這個任務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的,主創人員及參演的30多名醫大學子反復研讀校史資料,將其中具有戲劇性的故事提煉出來,在不失原貌的前提下,重新處理加工呈現在了舞台上。本劇中的主線是一條路,它象征著醫大從瑞金到沈陽走過的漫漫征程,在這條路上有無數平凡英雄,他們或許隻在記錄中留下了一個名字,抑或是在老照片中留下了一個身影,但是他們卻用一生的奉獻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談到創排《紅醫搖籃》的初衷,中國醫科大學團委書記吳難告訴記者,中國醫科大學播種在井岡山,誕生在瑞金城,錘煉在長征路,成長在延河畔,馳騁在東北山水間,騰飛在遼沈大地上,有著厚重的革命情懷和紅色基因,90多年的沉澱,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紅醫精神”。創排《紅醫搖籃》是想通過話劇的藝術表現形式,用最直觀、立體的方式,把中國醫科大學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紅醫文化特色,呈現在廣大師生面前,用紅醫精神激勵、引領年輕學子。
記者在演出現場採訪了幾位參演的學生,他們感觸頗多。法醫學院43班的王勃皓在劇中飾演張汝新,他告訴記者,第一次上台參加演出,讓他既緊張又自豪。劇中,17歲的張汝新經歷了在軍醫學校學習的憧憬與夢想,長征時期丟下“老戰友”的悲痛和無奈,教書育人時對學生的教導與期盼,東北解放后建設沈陽的喜悅與希望……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紅醫精神,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他反復觀看了中國醫科大學在長征時期的校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