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巡查救助流浪者 讓寒冬充滿暖意

11月17日夜,氣溫逐步降低,戶外的冬夜已經寒意逼人。
在遼陽市新運大街附近的偏僻路段,幾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正手持紅外熱成像探測儀,對一處廢棄房屋進行搜索,最終通過探測儀顯示的影像成功發現並救助了一名流浪乞討人員。
這是遼陽市救助管理站開展“科技巡查”救助模式的一幕,引入科技手段讓傳統的救助巡查工作有了新氣象。
按照民政部“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的通知相關要求,要擴大救助范圍,加大巡查力度,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遼陽市救助管理站承擔市內共476.38平方公裡范圍內巡查救助任務,巡查人員少、范圍廣、盲點多,加之近年極端天氣頻發,為救助巡查工作增加了難度。
為順利實施“寒冬送溫暖”行動,遼陽市救助管理站從去年開始引入無人機、紅外熱成像探測儀等科技設備,在全國第一批創新開展“科技巡查”模式,讓寒冬充滿暖意。
“引入科技手段為我們的巡查工作增添了‘鐵翅膀’和‘透視眼’。”遼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夏偉波形象地向記者介紹他們的搜救“神器”。
使用的遙控式無人機飛行高度可達500米,飛行半徑10公裡,每次搜救飛行時長約20分鐘,救助人員如同插上“鐵翅膀”一樣,在空中對廢棄房屋等人員進入有危險的區域進行高效排查﹔而紅外熱成像探測儀,探測距離達500米,扇面光角19度,救助人員如同有了“透視眼”一樣,在廢棄樓房、橋梁涵洞等區域任何一處有人存在都能感知到,切實增強了冬季夜巡時視覺的敏銳性。
“科技巡查”模式不僅加強了巡查力度,提高了救助效率,也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員出入橋梁涵洞和廢棄房屋發生意外事件的風險。
借助科技手段嘗到了甜頭。今年,遼陽市救助管理站還購買了50萬條公益短信。11月16日,全網發送公益短信20萬條,收到短信的熱心市民紛紛撥打求助熱線反映線索。根據線索,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文聖區勸導入站一名露宿街頭的江蘇籍流浪人員,又在白塔區救助一名智障走失人員。
據統計,在去年“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工作中,遼陽市救助管理站累計使用無人機83架次,熱成像探測儀170台次,救助143人次,其中在廢棄房屋、橋梁涵洞內通過科技手段及時尋查出30人次,沒有發生任何安全事故,為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