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確定抗美援朝遺址160余處

核心提示
浪頭機場空軍輪戰部隊指揮所、探照兵陣地工事、機場碉堡遺址、鐵路編組站舊址……歷時四年跋山涉水實地踏訪,近日,丹東市文旅局工作人員基本摸清丹東地區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共梳理出十多類160余處遺址(群)。這些記錄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印記,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也是不可多得的文旅資源,對賡續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浪頭機場指揮所被確定
抗美援朝遺址遺跡能夠迅速穿透時空阻隔,將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不僅是珍貴的歷史遺產,還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存。而在自然侵蝕的狀態下,這些遺址遺跡正漸漸折舊、消失。因此進行全面調查,建立遺址遺跡檔案資料,以備科學保護、合理開發利用非常關鍵。
為了全面梳理丹東地區抗美援朝遺址遺跡,4年來,丹東市文旅局工作人員利用休息時間,跋山涉水實地踏查境內遺址遺跡。丹東市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李輝坦言,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資料比較稀缺,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涉及面比較廣,因此查找非常困難,為此他們走訪了很多抗美援朝老戰士、當年參加支援前線的群眾以及相關專家學者。
“此外,隻要在網上能找到的,比如說各參戰部隊的書籍,能收集到的,我就買回來,這些年買書已經將近100本了。”李輝說,如果從一本書裡發現一個線索,就馬上與同事去大致區域尋找,比如當年的鐵路專用線,雖然鐵軌扒掉了,但路基土壤還在,仔細辨認,還能看到原有的痕跡。就這樣一點點苦心摸排,幾年裡他們基本上把整個丹東都跑遍了。
截至目前,已經梳理出十多類160余處丹東地區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包括浪頭機場空軍輪戰部隊指揮所在內的防空指揮部、地下工事、高射炮和探照兵部隊陣地,橋梁浮橋過江地,空軍部隊指揮所及機場,后勤保障、物資供應地,鐵路運輸線,江防海防工事、哨台,前線及后方醫院,紀念設施,如紀念館、紀念塔、烈士墓,全民人防工程,供應前線物資的工廠,如生產筆記本的造紙廠、生產牙膏的日化廠、生產軍服的服裝廠等,地域范圍覆蓋丹東市區、東港、鳳城、寬甸等地。
長甸高炮部隊陣地被發現
普查中有一處長甸高炮部隊陣地遺址群,是志願軍防空兵部隊留下的抗美援朝重要歷史遺跡,位於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包括河口高炮陣地遺址、河口火車站高炮陣地遺址、拉古哨高炮陣地遺址以及河口戰備物資防空洞舊址、河口防空洞舊址等,構成一處完整豐富的抗美援朝遺址群,去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甸鎮河口村因地理位置特殊、戰略地位重要,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過江參戰的重要地點,也是戰爭期間向朝鮮運輸作戰物資以及實施防空作戰的重要區域。高炮部隊在該區域構筑了大量的防空陣地、設施與防空洞等地下工事,用於保衛鴨綠江上河口鐵路橋、水豐水庫等重要建筑設施的安全。
河口高炮陣地遺址在河口公路橋中國一端的一個山頭上,如今已被雜草樹木覆蓋,但基本形狀還清晰可見。迎著獵獵秋風,山間的紅葉簌簌作響,似乎在述說70多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激烈戰斗和英雄事跡:1950年10月中旬,志願軍高炮一團奉命守衛鴨綠江沿線橋梁。10月18日,高炮一團接到上級下達的入朝作戰命令,在安東設立了留守處后,其一營、三營(不含三連)奉調過江,在朝鮮境內開設陣地,負責守護河口公路、鐵路兩座大橋,其二營在寬甸縣灌水鎮待命。在中國境內守衛河口公路大橋的三營三連,僅靠4門75毫米高炮對空作戰,有效保護了志願軍部隊安全過江及作戰物資的運輸。
河口戰備物資防空洞,是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為儲存作戰物資及軍民防空疏散而修建的。當時河口有鐵路、公路兩座橋梁,並有志願軍工兵架設的浮橋與列柱橋。在丹東市區的鴨綠江大橋頻繁遭到美軍飛機轟炸的情況下,河口村附近的幾處過江橋梁和臨時橋梁,為作戰物資的運輸和人員過江發揮了巨大作用。
為防止美軍轟炸,志願軍在河口村北部山上修建了兩座戰備防空洞,以存放准備運往前線的作戰物資。同時,也作為戰時邊境軍民防空疏散之用。兩洞相隔約1公裡,在山腰處開鑿。由於地處深山,人跡罕至,目前保存較好。
這些遺址遺跡,見証了抗美援朝戰爭中中華英雄兒女不畏艱險、前仆后繼、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對研究抗美援朝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為開展紅色文化旅游、提升旅游文化底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重要場所。這些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人們不忘初心、銘記歷史,讓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熠熠發光、代代相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