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遼沈觀瀾 | 這幾年,這些展!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玩“出圈”

辛陽 胡婧怡
2022年10月15日08:42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又將是一個“現象級”的展覽。

10月8日,“和合中國”展覽在遼寧省博物館重磅登場。這是遼寧省博物館史上規模最大特展,來自全國諸多博物館的百余件/組鎮館之寶匯聚,與眾多遼寧省博物館的“看家館藏”一起亮相,旨在通過古意盎然、彬蔚稱盛的文物之美,解讀“和合”文化所蘊涵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

有專家評說,它為“讀懂中國打開了一個缺口”。

近年來,遼寧省博物館“驚艷”大展不斷,“又見大唐”“又見紅山”“人·境——古代文人的園中雅趣”“唐宋八大家”……觀眾呼之“過癮”。一個個“網紅爆款”的展覽,讓我們不禁思忖,這個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為何能這樣玩“出圈”?

“和合中國”展覽,領略“一眼千年”的文物之美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明代利瑪竇繪兩儀玄覽圖》、宋緙絲朱克柔牡丹圖、元織錦百鳥朝鳳圖卷、遼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一級文物88件/組,外借文物121件/組(177單件),近半數文物通過“和合中國”展覽將首次在遼寧展出。趙孟頫、歐陽詢、董其昌、文徵明、沈周、文天祥、朱熹等名家名篇名作極為珍貴,堪稱一眼千年。

“和合中國”展覽眾多文物的匯集,不僅讓人眼前“繁花似錦”,更讓人在“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四大主題之中,解讀了“和合”文化所蘊涵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

“我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用有形的文物,展現無形的‘和合’文化。”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劉寧介紹說。本次展覽計劃展出文物、古籍402件/組(436單件),講述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

圖為胡人騎駝吃餅俑(左)和鸮卣(右)。

圖為胡人騎駝吃餅俑(左)和鸮卣(右)。

在展覽中,胡人騎駝吃餅俑、鸮卣兩件來自山西博物院的“網紅”文物也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

《胡人騎駝吃餅俑》頗為生動,駱駝昂首站立在長方形的托板上,雙峰間墊著毯子,馱著絲絹、皮囊等物品,皮囊上坐著一人,濃濃的眉毛,深目高鼻,頭上戴著圓氈帽。最有趣的是他的手裡還抓著一個餅子,正在邊走邊吃,想來路途辛苦,來不及休息就要急著趕路。該文物講述了當時的胡商來到中原后,賣掉帶來的金銀器皿、寶石和香料等貨物后,再將當地的絲織品帶走返回,而且數量很大。

鸮卣即著名的網紅文物“憤怒的小鳥”原型,通高19.7厘米,寬13.4厘米,是商代晚期青銅器的精美之作。其造型為兩隻貓頭鷹背靠背站立,以蓋為首,以器為身,有四足,蓋上有一捉手,工藝精湛細膩,紋飾精美。整件器物圓潤敦實,雄渾大氣,凜然威武又不失可愛。

此外,甘肅省博物館藏東羅馬鎏金銀盤、寧夏博物館藏胡旋舞石墓門等國寶級文物將在展覽中呈現。湖南博物院藏《唐摹蘭亭序(黃絹本)》、吉林省博物院藏《金張瑀文姬歸漢圖》、南京博物院藏《明坤輿萬國全圖》等真跡也將在展覽中后期展出。

“我們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與中西交流的實物例証同堂共展,就是想探索和平、和睦、和諧的‘和合’文化,為今天解決人類共同挑戰帶來的有益啟示。”劉寧說。

“和合中國”也展現了中國博物館之間的“和合之美”。作為遼寧省博物館歷史上規模最大一次特展,匯集了山西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遼寧省圖書館等國內22家單位的“國之瑰寶”。

“可以說,此次展覽“和合”的主題,我們在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不光是展品組合的體現,還包括時空地域的體現。”劉寧說。

從庫房到展廳,集中“亮家底”陡增文物“出鏡率”

2019年,“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精彩亮相,被譽為跨越千年的盛世回眸,是世界范圍內首次以傳世書畫來呈現唐代的繽紛絢麗。

“傳世唐代書法、繪畫的收藏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重要特色,遼寧省博物館將館藏唐代書畫傾囊而出,是建館至今首次。”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介紹。

“又見大唐”展出的38件國家一級文物中,有《簪花仕女圖》《蕭翼賺蘭亭圖》《虢國夫人游春圖》《萬歲通天帖》《仲尼夢奠帖》等,皆為中國書畫史上的皇皇巨制,如此眾多國寶同時亮相,無疑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圖為《萬歲通天帖》。

圖為《萬歲通天帖》。

2020年,“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穿越千年,與文學“天團”際會在唐風宋韻間,再次引發展圈轟動。展覽集齊了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等12家單位的115件文物,其中有53件文物為首次公開展出。

東北人實在。做展亦如此。遼寧省博物館的每次展覽都盡可能亮出“家底”。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說,“文物是讓觀眾欣賞的,不能封存在庫房落滿灰塵。”

其實,這很難。作為古代書畫研究專家,董寶厚已經在遼寧省博物館工作了多年,他也是因“又見大唐”才第一次看到了《蕭翼賺蘭亭》真容。

“文物在展陳一段時間后必須進入‘休眠期’,特別是古代書畫作品。一級文物的‘休眠期’一般在3年以上,文物現狀不好的,‘休眠期’就要更長”,董寶厚說,“它們太珍貴了,每打開一次,都會有磨損的風險。就是我們專門做學術的人,也不能輕易拿出來研究。”

但極具特色的遼寧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又讓王筱雯底氣十足。業內人士感嘆,“遼博書畫魅力大”。

清朝鼎盛時期,將歷代書法、繪畫名跡和歷代善本圖籍大量征入宮中,借漢代設天祿閣、石渠閣作宮廷檔案館的典故,將12000余種書畫收藏編撰成大型書畫著錄《石渠寶笈》,將善本古籍置於昭仁殿,賜名“天祿琳琅”。

清中后期,這些珍貴文物多有損毀,或因戰亂被劫掠至世界各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在1925年前后從清宮出走時,將所藏的千余件書畫珍品、歷代善本圖籍偷運出宮,輾轉藏在長春偽滿皇宮。日本戰敗投降后,溥儀攜少量文物倉皇出逃,大部分珍貴文物流落民間。

1948年東北解放,東北博物館(后更名為遼寧省博物館)和東北圖書館(后更名為遼寧省圖書館)相繼成立,下大力氣征集流落四方的文物和古籍,征集到上百件清品散佚書畫作品和“天初琳琅”刻本百余部。由此,遼寧省博物館所收藏的唐宋以前書畫作品數量在全國各大博物館中數一數二,遼寧省圖書館的宋元刻本數量僅次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圖書館。

遼寧省博物館,22間展廳,常年開放。雖然遼博館藏極為豐富,但是12萬件的總量想要將其展滿也並非易事。遼博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讓文物動起來,讓觀眾看到更多全國乃至全世界帶著文化氣息的精美文物。

“同時,這也要求我們要更有計劃性和研究功底。我們的策展人要摸透做展文物前世今生,要講出它們的文化符號。每年年初,我們將通過媒體、遼博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公布每年的展覽計劃,圍繞重大時間節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遼寧地域文化、館藏資源、國內外交流等,基本形成每月推出一個展覽,每年一個外省引進展、一個國外引進展的機制。”王筱雯說。

從文物展到文化展,“展覽+”賦予文物以時代新生

“往事”並不如煙。

開卷有益、關照現實,是遼博近年來力求賦予文物的一種新生。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在“和合中國”的展覽中,為了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向觀眾呈現中國“和合”文化的歷史信息,生動展現文物中的歷史知識,採用了視頻、投影、AR立體眼鏡等數字化手段,融合實體與虛擬環境,拓展文物展示空間,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

這幾年,遼博多次“現象級”展覽,除了應用數字化科技手段,沉浸式展覽,互動式表達,更是把文物的所蘊含的深邃內涵,由表及裡映射到每一個展覽中,折射到觀展者的內心世界。

“這也是對策展人的一次次錘煉和洗禮。”王筱雯在回憶推出重大展覽后的經驗與心路歷程時,仍不免感慨。

拿“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來說,“唐宋八大家”以文學著稱,用他們為主題辦學術講座或是詩文賞析活動,很容易讓人理解。但如何把豐富的館藏和“唐宋八大家”構建起來,給觀眾提供一個全新且易懂的視角,不斷轉變著遼博的思路。

文學“遇見”文物,是遼寧省博物館展覽的創新之舉。“讓更多的人心懷詩和遠方”,董寶厚說,觀眾對‘唐宋八大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有更深的感悟,無論是展覽的立項,還是策展、設計以及環境的營造上,考慮的都是以觀眾為中心。

“唐宋八大家者”從何由來?知其者甚少。一處展品詳解了“唐宋八大家”稱謂的由來。其稱謂並非成型於唐宋,而實出自明。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章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肇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

圖為北宋趙佶《瑞鶴圖》

圖為北宋趙佶《瑞鶴圖》。

每到年終歲尾,都有不少觀眾要到遼博一睹“網紅”爆款《瑞鶴圖》。而此次展覽中,又將其收入。對於為何在唐宋八大家展中展出《瑞鶴圖》,董寶厚解釋說,“《瑞鶴圖》創作於1112年,描繪的是正月十六群鶴飛舞。這一年,八大家中最小的蘇轍去世。標志著‘唐宋八大家’正式退出歷史舞台。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真正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終於可以被蓋棺定論,其卓然成就已定為歷史事實。所以這幅圖象征宋文化的底色,亦是八大家去世的時間點”。

圖為觀眾留言在“人·境——古代文人的園中雅趣”中留言

圖為觀眾留言在“人·境——古代文人的園中雅趣”中留言。

“如至山間,如蕩溪流”,一位觀眾在觀“人·境——古代文人的園中雅趣”后留言。

“人·境”展覽開展以來,線上線下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並且在國慶假期沖上熱搜。在“中博熱搜榜”公布的2022年國慶前后受到全國網友高頻搜索和較高關注的博物館十大文博展覽中,該展位列第五。“博談雅集”專場活動請大家走進博物館體驗點茶技藝,更是在館內掀起了一波“游園”熱潮。

“出圈”的遼博,“圈粉”無數。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