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擴容增建停車設施緩解停車難

大型塔吊源源不斷地將鋼筋等材料吊裝到工地上,施工人員來回穿梭,忙著捆扎鋼筋、灌漿混凝土……10月12日,沈陽首個公交及社會車輛立體停車場——大通湖街公交及社會車輛立體停車場開工建設,計劃2023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停放51輛公交車和996輛小汽車,將有效改善周邊靜態交通環境。
大通湖街停車場位於於洪區大通湖街與細河北路交叉口東北側,附近建有大型居民區,工程新建一棟地上五層、地下一層立體停車樓,總建筑面積35206平方米,並相應配套建設道路、綠化、給排水、充電樁等附屬設施。“這座自走式立體停車樓,地下主要為人防車庫及設備用房。2至5層為社會車輛停車泊位,有車位996個,一層為公交車輛停車,有泊位51個。同時,停車樓按總車位的15%建設充電樁,並且按100%建設泊車位全預留電量及供電設施。建成后不僅破解公交車‘住房’難,還將緩解周邊居民停車難題。”中鐵上海局項目經理王海新介紹道。
停車設施是靜態交通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導致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在中心城區建成較早,沒有預留足夠的停車資源,停車難尤為凸顯,也是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之一。
沈陽市針對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短缺,開發應用新型停車設施,充分利用有限的地面和城市空間,大幅增加停車位數量。今年沈陽將啟動建設望花街正新路停車場、皇姑區金山停車場、沈河區惠民新居南停車場、於洪區大通湖街停車場以及渾南區世紀大廈站P+R停車場、軟件園停車場、白塔河二路停車場7處靜態交通工程,建成之后,提供社會停車泊位4830個,公交車泊位358個。
沈陽市城鄉建設局交通建設管理處處長謝宇表示,按照停車普查最新結果,中心城區可劃分為供小於需、供需平衡、供大於需三類361個停車網格單元。針對不同類型網格特征,採取差異化的建管並舉策略。對供小於需的網格單元,重點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工作,緩解老舊小區、三甲醫院、辦公集中區、中小學等熱點區域停車矛盾﹔對供需平衡、供大於需的網格單元,重點開展存量資源盤活、常態化執法管理等工作,序化道路公共空間,優化靜態交通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