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遷,但鋼鐵精神永存”

核心提示
作為工業題材影片,我省創作生產的國慶檔重點影片《鋼鐵意志》在9月30日上映后獲得廣泛關注,收獲了廣大觀眾和業內人士的眾多好評。不少鞍鋼人更是成群結隊走進影院,重溫父輩當年的熱血燃情,汲取奮進力量。
鋼二代鋼三代又“見”父輩
“了不起,特別了不起。我通過電影創作這種方式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電影中,鞍鋼工人司機祝賀的扮演者、曾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的演員吳軍說,“在最早一批參與恢復鞍鋼生產建設的黨員干部們的回憶錄中,很多人記錄著1948年初那個冬天。當時,面對破敗不堪的廠區以及敵人暗中破壞等重重困難,共產黨人帶領工人們不舍晝夜地奮戰在高爐旁,從一名部隊戰士到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鋼鐵工人,祝賀這一電影角色所展現出的那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為國家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電影中的人物角色,我看到了新中國第一代鋼鐵人的執著與信仰,他們朴實而純粹,心中有信仰,眼裡有光芒,他們將對新生活的期望化作攻堅克難的力量,鍥而不舍地投入到艱苦卓絕的鋼鐵事業中。正是這一代代鋼鐵人身上的鋼鐵意志為中國工業發展創造了奇跡。”一位大連電影觀眾在觀影后表示。
飾演王崇倫青年時期的演員李沛恩說,他最喜歡的一場戲就是在林永健飾演的孟泰家中,大家圍坐一起,舉著酒杯和茶杯一起慶祝的那場戲。“大家唱了一首《咱們工人有力量》。當時我特別振奮,也是從這場戲開始,我一下子就找到了王崇倫的那股子勁頭。”李沛恩說。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交流的“語言”,讓人身臨其境。《鋼鐵意志》濃厚的歷史時代氛圍感直擊人心。整部電影的美術設計、鏡頭運用、影片色調、電影配樂很好地詮釋著鋼鐵意志。“場景很逼真,一下子就把你帶入故事所處的時代。” 很多網友以及專業人士在觀影后分享著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鋼鐵意志》上映后,記者採訪了孟泰女兒及“鋼二代”“鋼三代”, 他們表示,《鋼鐵意志》藝術地再現了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在遼寧艱難的生產歷程,更多角度呈現了中國工人鋼鐵般的意志和力量。
片中高爐的爐皮燒穿,發生了鐵水遇冷卻水爆炸事故,孟泰聞聲沖上爐台,冒著生命危險摸到水閥門前,關閉了閥門,排除了險情,阻止了惡性事故發生,保証了高爐的安全生產。
看到老父親的形象出現在大銀幕上,孟泰的女兒孟慶珍眼含熱淚:“老父親雖然已經走了70多年了,但黨和國家仍然記著他……”影片中的一幕幕感人情節,讓孟慶珍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以及那些無私奉獻的鋼鐵工人。
孟慶珍說,老父親曾說過“這一輩子我怎麼干,都報答不了黨的恩情。如果能像黃繼光、董存瑞那樣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為國捐軀也不會猶豫的”!
雖然影片講述的是過去的故事,但影片所表達出的勞模精神催人奮進。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船舶用鋼研究室主任嚴玲是“鋼二代”,她說,之前都是聽父輩們講鞍鋼的故事,此次將鞍鋼的成長史拍成電影,真實了解了父輩們為了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新中國的第一爐鐵水的艱辛歷程。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第一代鋼鐵人的鋼鐵意志,更加明白身上這套工裝所擔負的責任。
劉鐵是鞍鋼股份煉鋼總廠連檢三作業區點檢長,接受記者採訪時,剛剛帶著兒子看完《鋼鐵意志》。他說:“觀影期間我幾度落淚,作為一名‘鋼三代’,我從小就對鞍鋼有著極其深厚的情感。小時候我經常聽到家裡人講述鞍鋼的歷史,看了影片后,這份情結更濃、更深了。當看到影片中煉出第一爐鐵水的時候,我的內心無比激動和興奮,眼淚忍不住往下流。”
劉鐵激動地說,鋼鐵工人是以國家的鋼鐵事業為熔爐,煉就鋼鐵意志,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英勇無畏、敢拼敢闖的奮斗精神,看到了敢於奉獻、攻堅克難的鋼鐵意志。時代在變遷,但鋼鐵精神永存。作為一名鞍鋼的一線職工,遼寧勞動者大軍中的一名年輕人,要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為指引,就像自己的名字中“鐵”字一樣,在崗位上不斷鍛煉自己,打磨自己,為新鞍鋼高質量發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奮斗的青春譜寫光彩的人生。
90后鞍鋼人握緊接力棒
《鋼鐵意志》的故事來自鞍鋼真實的歷史,對於今天的鞍鋼人來說,這部電影所承載的是一段火紅的歲月,更是一份精神傳承。影片鏡頭語言“講述”著第一代鋼鐵人的鋼鐵意志,電影外,今天的鞍鋼人則用奮斗不斷書寫著新的鋼鐵意志。
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林學斌對電影有著更深刻的理解。“想想當時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那一代人完全靠自己,拼盡全力,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成績,或許這成績正是源自鋼鐵工人們如鋼鐵般的意志,大伙兒擰成一股繩,這種意志就像一種鞍鋼人的血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他堅定地說,“雖然時代不同,但鋼鐵精神永存。我們今天的鋼鐵人將傳承鋼鐵意志,以實際行動踐行鋼鐵意志。”
90后的胡奉雅是一名青年科研人員,碩士畢業后,來到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工作。胡奉雅不斷鑽研焊接技術,多次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在工作中逐漸對鞍鋼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看過電影后,更多的感動是來自老一輩鋼鐵人的那種對事業的熱愛和追求。”胡奉雅說,“我在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為了恢復高爐生產,用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別人口中20年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我自己內心有一種深深的崇敬感,作為一名鞍鋼人真的特別自豪。”
胡奉雅說自己剛看到預告片的時候就一直在思考,她自己追求的目標是什麼。“看過影片后,我覺得自己作為新一代鞍鋼人,應該去面對國家的一些戰略需求,挑戰一些卡脖子項目。作為新一代鋼鐵人,我要一個任務一個任務去突破、去創新,為國家建設作出我們這代人應有的貢獻。”胡奉雅說。
“看了這個電影感覺非常的激動,特別是第一爐鐵水流出之后,讓我非常振奮。”曾獲得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技術能手、遼寧省特等勞動模范的鞍鋼股份熱軋帶鋼廠1780生產線主管工程師張福多說。他認為“鋼鐵意志”四個字說起來很簡單,但能形成一種意志,一定有一種力量,鼓舞著人們前行。
如今,鞍鋼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鋼鐵企業,產品不僅用於國家經濟社會建設,而且走出國門,為世界貢獻著中國力量。“時代發展,鋼鐵意志一直都在,我們一定不辜負國家對我們鞍鋼的期望,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以實際行動為鞍鋼的建設努力奮斗。”張福多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