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科技自立自強的“新鬆答卷”

上午8點,和煦的陽光洒滿城市。在沈陽,我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內,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通體“中國紅”的機械臂,六個關節自由舞動,在大負載的同時完成細至微米的點焊作業﹔黃色的汽車底盤合裝機器人,“眼睛”緊盯上方運行著的生產線,穩穩托舉、精准裝配一氣呵成﹔身著灰黑色“外套”、氣質酷颯的工業清潔機器人,不僅自主規劃路線行進,還會避開障礙、禮讓其他機器人……在這裡,上千台機器人正各司其職、自主工作。
這不是在“炫技”。完成調試后,這些機器人產品將迅速奔赴用戶現場,在繁重、復雜乃至危險的崗位上代替人工作業,提高生產效率。
這又的確是在“炫技”。“他們”炫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創新成果、前沿技術,其中不少技術或攻克“卡脖子”問題,解了企業、行業發展之難之急,或已在深中通道等超級工程中擔當重任、大展身手。
今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期間來到新鬆公司,重點考察了企業自主創新情況,表示新鬆公司體現了中國速度、中國水平。
“總書記的話,是對新鬆人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新鬆公司總裁張進說,“我們一定堅持不懈、不斷創新、久久為功,努力書寫科技自立自強的新鬆答卷。”
新:矢志引領,創新制勝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正蓬勃興起,成為新時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
身處風口,肩負重任,新鬆如何創造中國速度、中國水平?走進新鬆,從“新、欣、心”三個層次去探研,或有感悟。
新,創新。創立於2000年的新鬆公司,為紀念中國機器人事業奠基人——蔣新鬆院士而得名。創立至今,新鬆始終保持著特有的學術氛圍,創新之志,薪火相傳。
“正在測試的,是我們為新能源行業定制研發的第三代移動輸送機器人,上周首批40台機器人啟運發給用戶。”9月19日,裝配調試車間內,新鬆移動機器人BG新能源裝備事業部技術總監張妮娜看著眼前運行自如的黃色機器人“軍團”,自豪地說,“旁邊正在測試的是第一代、第二代產品,雖然名字這麼叫,但其實,‘他們’並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各有千秋。”
這種移動輸送機器人用於新能源電池生產的前道工序,負責將原材料運送到加工機台上。“第一代產品應國內一家新能源龍頭企業的設備國產化需求而‘生’,新鬆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提速自主研發,產品成功應用並在對接精度上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張妮娜介紹,“第二代產品可在精度和效率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更好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要﹔緊湊輕巧的第三代產品更加適應無人工廠的生產環境,滿足新能源企業大批建廠的需求。”
三代產品,與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每一代從研發試制到投入應用,新鬆都隻用了半年多時間。“不可思議”的速度背后,是新鬆矢志不渝的開拓探索和無比寶貴的創新積累。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擁有4000余人研發創新團隊的新鬆,持續創新攻關,相繼攻克智能感知、自主決策等前沿、共性技術,完成國家重要科技攻關800余項,起草並制定國家及行業標准20余項,創造了中國機器人發展史上百余項行業第一﹔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百類產品,累計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欣:厚植沃土,活力澎湃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走在新鬆公司的車間、實驗室、辦公室,到處可見年輕人的面孔。據介紹,新鬆龐大的研發創新團隊平均年齡隻有35歲。
欣,欣欣向榮、活力澎湃。朝氣蓬勃的人才隊伍,是新鬆持續深耕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支撐。
移動機器人BG研究院副院長呂祥仁就是其中的代表。1985年出生的他,2010年加入新鬆大家庭。
“我從小就對機器人非常感興趣。得知新鬆在‘招兵買馬’,我放棄在南方的工作,毅然來到沈陽。”呂祥仁對新鬆的研發環境感受尤為深刻,他說,“這裡為年輕人成長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給項目給機會給空間,年輕人敢闖敢試不怕失敗。”
從一名普通軟件工程師,到軟件研發負責人,再到部門總經理助理,呂祥仁迅速成長。3年前,他被任命為BG研究院副院長。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你不學習、不突破,就意味著落后。”呂祥仁說,雖然工作崗位變了,但他一心一意鑽研技術的初心沒有變,“我一直在寫編碼,一直在帶隊負責具體項目的研發。”
新鬆最新推出的工業清潔機器人“星衛來”,就是呂祥仁團隊成功研制的新成果。
車間內,“星衛來”自主規劃清潔路徑,身姿靈活高效工作,還能實時分析外部環境變化,避讓其他正在運轉的機器人,完美實現共線運行。
“這一效果的實現,得益於新鬆首創的‘大規模集中調度+機器人智能控制’的混合導航方式,得益於我們自主研發的調度系統和每台機器人搭載的新一代控制器,它們如同機器人的‘指揮官’和‘大腦’,迅速完成環境採集、分析決策、指令執行、數據反饋等一系列環節,讓機器人時刻知道‘我在哪’‘要做什麼’‘怎麼做’。”介紹起“星衛來”,呂祥仁像介紹自家優秀的孩子一樣自豪。
著眼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保持創新活力,新鬆持續在人才環境建設上下功夫。充分發揮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優勢,集聚人才,創新攻關﹔在人才激勵措施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創新,建機制、強信心,讓越來越多的“千裡馬”在創新沃土上競相奔騰。
心:產業報國,新鬆力量
在新鬆公司的車間裡,“科技強國,產業報國”“奮斗成就夢想,強國復興有我”“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等標語隨處可見,格外搶眼。
“雖然時時可見,但每一次停下腳步,屏氣凝視這些字句,我的心都會澎湃不已。”工業機器人BG技術執行總監孫寶龍說,“它激勵我要不斷提升自我,努力成長為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專家,為制造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心,科技強國、產業報國之心,是新鬆始終秉持的立企之魂,是新鬆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動力所在。
那令人激動振奮的8分鐘,至今深刻在中國人的腦海——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新鬆智能移動機器人控制著“冰屏”,與輪滑演員精妙配合,獻上精彩曼妙的“北京八分鐘”演出,讓中國智造驚艷世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新鬆移動機器人技術已經應用於工業制造多個領域,甚至為汽車行業帶來顛覆式的工藝變革,並成功打破中國機器人“隻有進口,沒有出口”的局面,嵌入眾多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生產線。
在科技強國進程中彰顯新鬆力量的實例遠不止於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新鬆深耕半導體行業十余年,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填補國產化空白,自主研發十余大類、百余款創新產品,為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撐﹔在核工業領域,新鬆創新研發了探龍系列蛇形臂機器人等產品及智能裝備,幫助核從業者遠離惡劣危險環境﹔在基建領域,新鬆工業機器人中厚板智能焊接系統批量應用於深中通道、葛洲壩集團水電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為大國重器保駕護航……
“總書記鼓勵我們,要隻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張進說,“新鬆將繼續增加研發投入、加大研發力度,在半導體裝備領域、汽車制造領域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
陽光下,新鬆產業園四期項目正在緊張建設當中,預計兩年后實現投產。屆時,新鬆的生產效能、創新空間將再上一個新台階,達到一個新水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