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文物驚艷亮相國博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轉了幾道彎,步入地下一層,就來到“古代中國”展廳。展櫃裡,柔和的射燈下,一件件從歷史深處走來、充滿了歲月滄桑感的精美文物映入眼帘。
“這件叫什麼?叫‘筒形彩陶器’。”展櫃旁,一名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隔著玻璃,仔細端詳著一件有口無底、造型別致的彩色陶器。這是一件1988年從遼寧省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彩陶器,處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母子二人一邊查看文物展示標牌,一邊用手機查詢牛河梁遺址的相關信息。
緊鄰筒形彩陶器的,是一尊同樣出土於遼寧的孕婦陶塑像,這件文物前同樣圍滿了觀眾。“我們在這看到了遼寧的文物。”一位年輕的觀眾指著標識牌對身邊的同伴說。
這尊陶塑像隻有五六厘米高,雖然缺少了頭部和一側臂膀,但通過隆起的腹部、凸顯的胸部,可以判斷出主人公的性別與身份。當聽說這尊陶塑像被學者稱為“東方維納斯”時,觀眾都睜大眼睛、認真端詳,仔細觀看陶塑像的每一個細節。與“筒形彩陶器”一樣,出土這尊孕婦陶塑像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遺址,也是紅山文化中的重要遺址之一。
包括我省牛河梁遺址、東山嘴遺址等在內的紅山文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內容。這幾年,隨著中華文明和界定“文明”的“中國方案”出爐,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關注紅山文化。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遼寧地區出土的文物分布於多個歷史時期的展櫃裡。在舊石器時代展區,距今26萬多年前的金牛山人頭骨讓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遼寧那個時候的古人類長這個樣子啊。”兩名年輕人站在頭骨前,輕聲交流。金牛山人頭骨出土於我省大石橋市,與北京猿人有明顯區別,是早期智人,這也就意味著,在距今26萬年前,遼寧地區已經有進化得較為先進的古人類在生活了。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青銅時代,直至清朝,遼寧地區出土或與遼寧地區相關的文物在“古代中國”展廳內都可以找尋到蹤影。這一件件造型精美、見証歷史的文物,是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的佐証,也印証了遼寧地區有久遠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皇太極調兵信牌”這件文物前,一位年長的觀眾駐足停留很長時間。這位來自浙江的觀眾告訴記者,他知道清王朝發端於遼寧,也知道沈陽有皇太極的陵寢,還知道沈陽故宮,“聽說遼寧很有歷史,有機會一定要到遼寧去看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