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沙海情》演繹治沙精神

9月7日8點半,導演劉彬就趕到劇院排練場,此時劇組的幾十位演員也到了,學唱腔,對台詞,搭架子排練,靜寂的場地霎時熱鬧起來。
從一周前開始,阜新市歌舞劇院評劇《沙海情》劇組的演員就開始了緊張的排練。作為“遼寧省迎接黨的二十大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劇目,按計劃,他們要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將這部反映彰武治沙的現實主義題材劇目呈現在舞台上。
全劇突出一個“情”字
上世紀50年代,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彰武地區風沙肆虐,村庄已經被有關部門專家認定為不適宜居住,政府著手搬遷,村委會主任侯天喜力排眾議,立下軍令狀,帶領鄉親們上山植樹治沙。在治沙固沙研究所幾代人的努力下,終於使得沙窩子變成了魚米鄉。評劇《沙海情》講述了彰武治沙人的故事,老所長劉斌放棄縣長不當,來彰武攻克治沙難題,留下“綠了章古台,白了少年頭”的無盡堅守﹔侯天喜放棄兒女私情,一輩子守護著家鄉,把科爾沁的沙漠擋在了村庄之外,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治沙過程中的庚續和傳承。
評劇在阜新和遼西地區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老百姓喜聞樂見。評劇反映家長裡短是優勢,唱腔美,唱詞易懂,內容接地氣,表演生活氣息濃郁,與表現題材高度契合。“創作這部劇歷時3年,醞釀構思,深入採訪,劇情集合了眾多治沙人的‘影子’。這部劇的創作,我突出一個‘情’字,治沙人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這片土地上,沙海情就是沙海有情,大地的回報就是今天滿目的蔥蘢和綠色。我是帶著感動在寫‘情’,寫這裡面的情感,寫治沙人這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編劇李銘說。
排練一上午,午休時劇中侯天喜的扮演者包劍又到戶外晒起太陽,“黑了自己卻心裡亮堂,白了頭發卻綠了青山”,他用這樣的感覺去刻畫人物心理,用更黑的皮膚去展現人物形象。此時,在排練場一角,扮演配角的馬佳琳、崔琳娜則在揣摩角色的心理變化,對治沙從一開始的猶豫彷徨,到最后堅定信心去治沙,她們慢慢地體會心理變化,再呈現到行為動作和語言表達上。
塑造治沙人“群像”
評劇《沙海情》有兩條線,一條是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治沙精神的傳承,由第一代治沙人劉斌傳給了劇中的主人公侯天喜,侯天喜又傳給了下一代,這就是彰武治沙人的幾代傳承﹔還有一條就是紅綢帶在劇中的運用,以此表現70年間治沙人的擔當和情懷,他們有開心、有淚水,彼此支撐相互扶持,守望綠色。
排練現場,演員認真完成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眼神、一句台詞,努力把治沙人的精神和動力融入其中、表現出來。就是沒有上場排練的演員,也在各自認真地揣摩人物、琢磨唱腔,然后更好地融入到創排中。
“這是一部‘群戲’,塑造了一組‘群像’。”劉彬告訴記者,這部劇在編排上傾注了全院力量,在舞台上最大畫面呈現人數有70人,還有管弦樂隊45人,加上后期舞美工作人員,全劇的參與人員將會達到120人。編排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在每一場和下一場銜接時,會找到這一場一個特定的故事情節,用虛化的情景和舞台的剪影呈現出來,以此連接下一場,這樣做就是要表達一代代治沙人的根和魂始終傳承,治沙種樹從未間斷。
按計劃,該劇將於10月下旬在阜新首演,之后赴沈陽參加“遼寧省迎接黨的二十大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