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端牢“生態碗”吃好“旅游飯”

遼寧和內蒙古交界處,林海蒼翠,雲卷天高。
“前面就是科爾沁沙地,雖然這裡風很大,但沙子卻吹不過來。”站在沈陽市康平縣海洲鄉“萬畝鬆”林帶旁的瞭望塔上,康平縣自然資源局造林經營管理室負責人王喜岩欣喜地對記者說。
如今,站在瞭望塔上,可以聆聽鬆濤陣陣,呼吸清新空氣,目光所及滿眼綠色。誰能想到十多年前,這裡還是林木稀少、“沙攆人跑”的地方。當時的海洲鄉70%以上面積常年受風沙侵害,肆虐的風沙經常阻斷道路,有時連土裡的花生種子都能被風吹出來。
為阻止科爾沁沙地南侵,有效治理風沙危害,康平縣從1964年開始在海洲鄉栽種“萬畝鬆”林帶。2012年至今,又在“萬畝鬆”周邊繼續栽樹造林。現在,這裡的針葉林已達到3.5萬畝。2001年起,康平啟動“128”遼蒙阻沙帶工程,在這裡造出了長128千米、寬1千米的“綠色長城”。“近十年來,我們栽植樟子鬆、油鬆等100多萬株,再造了第二個‘萬畝鬆’,也堵住了科爾沁沙地南侵的最后一個風口。”王喜岩指著林帶自豪地說。
昔日的不毛之地,已長成郁郁蔥蔥的萬畝綠洲。康平縣現有林地面積已達到78.3萬畝,沙化土地面積從2014年的78.3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68.2萬畝,為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構筑起一道道綠色屏障。
近年來,康平縣將“生態立縣”作為第一發展戰略,暢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與方式,通過旅游興縣找到“致富密碼”。
微風拂過,水草豐茂的臥龍湖上荷花搖曳、鳥鳴清脆,一排排別墅民宿臨水而建。在這裡經營民宿四年的洪博告訴記者:“近年來,臥龍湖生態越來越好,來這裡游湖、觀鳥、品魚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周末來都得提前訂房。”
臥龍湖是遼寧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也是省級自然保護區,更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臥龍湖生態保護與行政執法中心副主任鄧靚告訴記者,這裡通過“引遼濟湖”工程,徹底解決了“靠天補水”的難題,經過多年的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日益改善,現有野生動物800余種,其中白鶴、白頭鶴等一級保護鳥類19種。
下一步,康平縣將整合臥龍湖、巴爾虎山、萬畝鬆等生態資源,做優“臥龍湖濕地”旅游品牌。目前,遼寧中醫二院康養項目即將投入使用,鍶泉養生度假酒店、蒙醫藥文化體驗館已啟動建設﹔規劃的5個各具風格的主題公園與已建成的騰龍閣、遼金風情街交相呼應……康平縣正將“臥龍湖+”旅游品牌融入沈陽經濟區大旅游圈,使康平成為沈陽養生休閑度假的首選之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