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沈陽新樂遺址:體驗7000年前新樂人如何制陶

2022年08月31日17:20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體驗7000年前新樂人如何制陶

屋頂鋪滿葦草,四周柱子上纏滿草繩子……屋裡有3個“新樂先民”圍坐在篝火旁,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展位頗具特色,是根據新樂遺址出土房址而仿建的,參觀者沉浸在“原始風”裡。8月26日, “2022東北亞文化旅游創意博覽會”在沈陽舉行,新樂遺址博物館展位在此亮相。

  展會現場,記者看見一名小學生在視頻區,看著視頻裡的石磨盤、石磨棒問身邊的老師,這是干什麼用的? “你看,這個磨盤的形狀是一塊前后端修整為圓弧狀的扁平長板,磨棒像一根擀面杖,它們是用來給谷子脫皮的工具。”新樂遺址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陳俏蕾一邊講解一邊演示。

  視頻裡石磨盤、石磨棒旁邊放著出土的炭化榛子、橡子、山裡紅等果殼和果仁,它們是因為被火燒過炭化保存下來的。從這些出土的文物看,漁獵和採集是新樂人生存的基本來源。陳俏蕾說,除了大的石器,還有細小石器,比如石葉,把這種極薄的小石葉鑲嵌在木或骨質的柄上,用來切割肉類或者刮魚鱗。新樂遺址出土的打制石器制作種類呈現了多樣化。還有敲砸器和砍砸器,它們出土的時候周邊敲砸和砍砸的痕跡非常明顯。這些石器的原料採用的是河卵石,用途相當於我們現在使用的錘子和斧子。

  為了讓參觀者如身臨其境般體驗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此次展出還搭建了原始人互動打卡區,參觀者可在此拍照打卡留念。記者看見一群年輕人打卡留念后,又一起觀看現場播放的燒陶視頻。

  7000多年前新樂人是怎麼燒陶的?視頻講解說,當時制作陶器的方法叫作泥條盤筑法。就是先將泥條搓好,盤出一個蚊香一樣的底盤做陶罐的底,再搓其他泥條沿著底往上盤,盤出罐子以后,再用工具壓上花紋,最后送到陶窯裡去燒制,經過80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就燒制而成了。

  “深腹罐是新樂文化筒形罐陶器的主要代表。陶器表面多通體飾有紋飾,這種陶器罐身上有比較明顯的壓印‘之’字紋帶。陶器還能反映當時的社會分工及社會層級,它的出現表明了人們開始進入定居的生活。” 陳俏蕾對參觀者說。

  現場一位研究新樂文化的專家對記者說,新樂遺址的發現將沈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上溯到7000多年前,同時也為東北地區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填補了遼河下游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空白。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