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109張照片定格遼寧人的特殊貢獻

商 越
2022年08月31日08:13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09張照片定格遼寧人的特殊貢獻

作為抗美援朝出征地, 72年前,大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遼寧集結過江出國作戰,作戰物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朝鮮,擔架隊、運輸隊、醫療隊從這裡奔赴前線……8月24日,抗美援朝紀念館推出“抗美援朝出征地系列展覽之二:抗美援朝時期遼寧人民的貢獻”展,以109張圖片呈現遼寧人民在參軍參戰、增產節約、捐獻飛機大炮、趕制炒面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遼寧人民以滿腔熱情為志願軍將士提供了強有力的后方支援。

  用大量數字和檔案資料“說話”

  為准備此次專題展,抗美援朝紀念館從省及各市檔案館、民政局等部門征集相關史料,又從館藏資料中,挑選出109張和遼寧有關、有代表性的歷史照片,精心設計制作32塊展板,用大量數字和檔案資料“說話”,從遼寧人民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歷史背景、宣傳教育、參軍參戰、踴躍捐獻、增產節約、擁軍優屬6個方面,全面翔實地介紹了抗美援朝時期遼寧人民作出的重要貢獻。

  記者看到,圖片展中有一張大連市廣和機械廠(大連機床廠前身)王兆達小組為支援前線開展增產節約活動的老照片,照片中一名工人在機床前埋頭工作,前面的機器上寫著:“多增產,捐獻飛機大炮!”幾個醒目的大字,讓觀眾的思緒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出國作戰。志願軍入朝作戰在前7個月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但由於武器裝備與敵人相差懸殊,作戰困難重重。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非常艱難。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了《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其中有一項就是號召全國人民捐獻飛機大炮,通過捐錢捐物來購置飛機大炮等武器,捐獻給志願軍。遼寧人民在捐獻中表現出極大的愛國主義熱情,工人、農民、學生等各界群眾積極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

  展覽策展人關小宇說,當時捐獻15億元(舊幣,其1萬元等於新幣1元)可購買一架蘇聯戰斗機。為了便於統計,各地人民捐獻的外幣和物件也一律按當時人民幣折價計算。

  據不完全統計,在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中,從1951年6月至1952年末,全省捐款總數約為3500億元(舊幣),能購買235架戰斗機。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遼寧地區分為遼東省、遼西省及沈陽、旅大(大連)、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及熱河省的部分地區。其中遼東省原計劃捐募32架飛機,結果捐募款額可購買飛機72架。沈陽市人民捐獻飛機57架,超過原定計劃38架的50%,提前40天完成了捐獻任務。

  火熱的捐獻運動大大改善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提高了他們的作戰能力。

  為前線戰士趕制炒面33萬余公斤

  作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知名的食品,炒面一度被認為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功臣”之一,細看一張張抗美援朝時期老照片,幾乎每名志願軍戰士身上都背著炒面袋子。此次展覽中有一張后勤人員熱火朝天為志願軍趕制炒面的照片,在大鍋前手拿鐵鏟忙炒面的戰士身后,牆壁上還有醒目的大幅標語,上書:“炒得好,炒得香,志願軍吃了把美帝打的喊爺娘”。

  在戰爭最艱苦的時候,炒面成為志願軍在戰場上最適合也最能保障的食物。志願軍后勤司令員洪學智曾動情地說:“如果沒有炒面,就解決不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炒面雖好,但大量制作也是有難度的。1950年12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在沈陽專門召開了“炒面煮肉會議”,對東北局機關、各系統,沈陽市、東北軍區下達了完成炒面的指標,要求從當年12月22日開始到次年1月,一個月左右完成制作325萬公斤炒面的任務,並對炒面原材料配比提出要求。但當時僅靠東北滿足不了供應,北京、天津、武漢等地也開始制作炒面,一時間全國掀起了制作炒面的熱潮。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開始后,炒面成為志願軍主要食物。到1951年6月,運往前線的炒米、炒面共達3100萬公斤,佔前線運送糧食總量的16.7%。據不完全統計,遼寧地區共加工炒面33.13萬公斤,佔全國前線運送炒面總數的10%以上,其中,僅沈陽市就加工炒面20萬公斤。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告訴記者,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遼寧人民憑借獨有的地域優勢和堅強的組織領導,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竭盡所能,傾盡所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抗美援朝戰爭大后方的戰略角色,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受到了全國人民和志願軍指戰員的贊揚。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