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非遺項目刻瓷傳承人鐘立維——以瓷為紙 手刻丹青

“呲……呲……”刻刀在瓷板上游走,握著刻刀的雙手因長期用力,骨節處的老繭十分突出。隨著刻刀由細換粗,瓷板上的線條逐漸清晰。此時,刻瓷人的身體早已離開椅子,整個上半身的重量都壓在了握刀的雙手上。
“剛才這個刀法,就叫推刀法。”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刻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鐘立維直起身子,向記者介紹。
在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於洪區的瓷雅軒工作室內,陳列的刻瓷作品中既有《簪花仕女圖》《蘭亭序》等古代書畫名作,也有《五虎圖》《百鶴圖》等中華傳統文化題材。“刻瓷被稱為瓷器上的丹青,是集繪畫、書法、刻鏤於一身的傳統藝術。”鐘立維說,刻瓷制作成形要經過選瓷、構圖、雕刻、著色等步驟,涵蓋鏨、鐫、推、研、色等技法,雕刻一幅作品至少需要十幾道工序、幾萬次的鑿刻。
鐘立維從小看外祖父刻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8歲開始正式接觸刻瓷,刻刀一握就是60年。2011年創作《富春山居圖》時,鐘立維將13塊瓷板拼成長10.08米、寬0.4米的長卷,除了吃飯睡覺,幾乎不離案桌。經過1年多,鐘立維用刻瓷技藝將原作中的書法、繪畫、印章等一一還原。
傳統刻瓷多在瓷器上雕刻,顏色也多為紅、黑等單色調。為了擴展作品題材,鐘立維將刻瓷發展到瓷板上,在傳統的鏨刀法基礎上創新了鐫刀法和推刀法,又在工序上增加了研磨著色,賦予這項傳統手工技藝新生機。
由於市面上沒有適用於鐫刀法和推刀法的工具,鐘立維的鐫刀和推刀都是親手制作打磨的。“鏨刀法是通過錘子擊打刀具,以點成線,以線成面﹔鐫刀法是像握筆一樣握住鐫刀剔刻瓷面,用來展現動物皮毛和人物毛發的細膩質感﹔推刀法則是用推刀推出線條,使線條粗細均勻、舒展流暢。”鐘立維介紹。
鐫刀法雕刻的《五虎圖》,毛發清晰可見,栩栩如生﹔推刀法呈現的《蘭亭序》,頓挫自然,瀟洒流麗……以瓷為紙、以刀代筆,對鐘立維來說,人物、山水、花草、百獸等,凡是能著於筆墨之物,無不可刻於瓷器之上。
從青絲到華發,鐘立維開始思考如何讓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2013年以來,鐘立維在高校設立刻瓷專業課程,口傳身教,輔導過80多名本科生、6名碩士研究生﹔在工作室免費收徒,培養刻瓷傳承人。
“傳統技藝不僅有成熟的技術,更代表了老一輩手藝人積澱下來的文化記憶。”鐘立維說,“人在手藝在,傳承刻瓷技藝也是傳承歷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