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

人民網沈陽8月17日電 (孝媛)8月16日,遼寧省委宣傳部召開“遼寧這十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介紹遼寧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情況。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孝媛攝
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趙愛軍介紹,經過不懈努力,遼寧省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板塊支撐體系和動力系統初步形成,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區域布局更加優化、定位更加清晰、發展更加協調,立足遼寧、服務國家戰略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全面推開。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質增效,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以沈陽為核心的現代化都市圈,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城鎮化水平較高、一體化發展潛力較大。遼寧充分發揮城市組團集聚輻射、產業協同和同城化效應,著力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打造東北振興發展重要增長極。2021年,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1.3萬億元、佔全省47.2%,城鎮化率接近76%。
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沈陽當先鋒、打頭陣,加快國家先進制造中心建設,10個頭部企業配套園區、20個重點特色園區、729個“五型經濟”應用場景項目加快推進﹔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加速形成,沈陽歷史文化名城、沈陽“百館工程”建設全面實施。今年上半年,沈陽GDP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3%、利用外資增長6.8倍,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走深走實,高質量發展動能不斷增強。以大連為龍頭的沿海經濟帶,是東北唯一出海通道和主要對外開放窗口,戰略地位突出、資源稟賦優良。遼寧省認真落實《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向海圖強,做足沿海開放大文章,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先導區、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區建設,努力打造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我國對外開放新前沿。2021年,沿海經濟帶經濟總量達到1.35萬億元,進出口總額增長10.9%,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9.4%。今年上半年,大連GDP增長3.3%,高於全國0.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海鐵聯運集裝箱量增長17.8%,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10.8%,居國內主要沿海港口前列。
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建設優勢凸顯,互動合作發展態勢加快形成。遼西3市充分利用毗鄰東北振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區位優勢,積極打造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清潔能源供給地、旅游休閑目的地,與京津冀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進一步密切,逐步成為遼寧省開放合作西門戶和新增長極。
遼東綠色經濟區的9縣(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加快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產業集聚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發展動力活力明顯增強。遼寧堅持強縣與富民相統一、改革與發展相結合、城鎮與鄉村相貫通,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帶動縣域發展、縣域促進大中城市繁榮的利益共享機制,增強縣域產業競爭力、集聚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從2017年到2021年,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375億元增加到541億元,年均增長9.6%,佔全省比重提高3.1個百分點﹔瓦房店在全國百強縣位次前移18位,海城、庄河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同時,遼寧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取得積極進展。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由10年前4800萬畝增至5300萬畝,糧食產量由10年前400億斤增至507億斤,屢創歷史新高。農民收入大幅提升,十年來,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增長2.4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56:1下降到2.24: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