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博78件寶貝展現琺琅器前世今生

元代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雙耳爐。
7月31日,“華·彩——遼寧省博物館藏琺琅器專題展”正式開展。展期三個月,在78件套文物中,有一半以上為首次展出。
開展當天,在遼博首層5號展廳內,觀眾圍攏在一件件華美的琺琅器前靜心觀賞。據遼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一共展出78件套琺琅器,時間從元代至當代,跨700年時光。通過這些制作精巧、年代久遠的工藝品,觀眾可以充分了解琺琅源流、發展歷史、制作工藝、造型特征以及裝飾紋樣。
所謂“琺琅”,實際是一種復合礦物材料,隋唐時期,這種材料從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而“琺琅器”,則是以金屬(多數為銅,少數為金銀)為胎體,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琅釉料,涂施於金屬制品的表面,經干燥、燒制所得的復合型工藝制品。
遼博相關人員介紹,琺琅和琺琅器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公元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琺琅工藝經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我國工匠在掌握這門技術之后,逐漸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風格融入其中。歷經明清兩代的發展,琺琅工藝逐漸成熟,取得輝煌成就,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明珠。
琺琅器造型變化多姿,氣度雍容華貴,色彩富麗堂皇,紋飾寓意吉祥,既能滿足皇家貴族的審美需求,又能彰顯帝王之家的富貴和威嚴,受到明清帝王的喜愛和重視。正因如此,琺琅器一度主要作為御前用器,由皇家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作為貴重禮物由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或饋贈外國友人外,民間幾乎看不到。清代晚期,宮廷因削減開支逐漸停造,大批御用工匠被遣散,民間才開始制作和使用琺琅器。
展覽策展人、遼博學術研究部都惜青介紹,遼博館藏一批珍貴、精美的琺琅器,這些器具中,有些是出自清宮,專為皇帝享用,在此次展覽中,有些琺琅器為首次展出。
都惜青表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琺琅器雖然都品質上乘,但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特點,比如說,清朝早期的琺琅器,器物身上顏色較少,而到雍正時期,不論是花色,還是造型,都變得繁復起來,缺少了清早期的古朴與典雅。在遼博此次展覽的文物中,元代的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雙耳爐、明早期的掐絲琺琅葡萄紋繩耳三足爐和乾隆年間制作的一件標有“萬壽無疆”字樣的琺琅碗最為亮眼。
都惜青說,“萬壽無疆”這件銅胎掐絲琺琅碗是乾隆為慶祝自己八十大壽而特意令工匠制作的,當時制作了一批琺琅碗和盤,這些琺琅器具僅供乾隆一人獨享。遼博收藏的琺琅“萬壽無疆”碗具有壓手感,且制作工藝十分精美,在碗底刻有“子孫永寶”字樣。“‘子孫永寶’中的‘寶’字,內含了‘八十’字樣,設計得精巧有趣,值得觀眾仔細觀賞。”都惜青說。
據悉,“華·彩——遼寧省博物館藏琺琅器專題展”計劃展期至10月30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