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141份口述留下永久記憶

郭 平
2022年07月27日08:35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41份口述留下永久記憶

為了留住記憶,遼寧省檔案館與時間賽跑,用3年時間採集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的老戰士的口述檔案,同時征集其保存的獎狀、獎章、証書、照片等實物檔案,目前已經錄制、整理完成了141份珍貴的口述檔案制作存檔。口述檔案作為檔案家族的新成員,是所有檔案形式中最溫暖、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記憶,這批口述檔案不僅進一步豐富了省檔案館館藏,而且將老戰士們所經歷的烽火歲月化成歷史記憶,永久傳承下去。

  每一份口述都將成為珍貴檔案

  省檔案館接收征集部部長張曉風坐在電腦前正在認真校對老同志宋英的錄像與文本文件,截至目前,他們已經採訪了141位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的老戰士,他們中有指戰員、衛生員、勘探隊員、文工團員等。省檔案館為他們每人專設一檔,制作了口述檔案。

  征集工作已經堅持了3年,隻要老同志身體狀況允許,省檔案館接收征集部組織的兩個攝制組共6名同志就一直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拍攝中。

  為老戰士制作口述檔案的想法始自2019年。當時,沈陽警備區第五干休所組織老同志參觀省檔案館舉辦的遼沈戰役主題展覽,在參觀過程中,一些老同志隨口講起當年參加遼沈戰役的戰斗經歷,深深吸引了省檔案館講解的同志,也引起省檔案館的高度重視,一個為老戰士制作口述檔案的計劃由此形成。

  據介紹,口述檔案是檔案家庭的新成員,這一概念正式提出是在1980年舉辦的第九屆國際檔案大會上,受到了二戰后西方國家興起的口述歷史的啟發和影響。

  經過短短數年研究、爭論,人們迅速地接受了這一全新檔案成員,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口述檔案以其最溫暖、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檔案形式受到檔案界的重視。

  口述檔案與通常的影像資料不同,需要採集人員按照檔案制作的規范,圍繞選定的歷史時刻,擬定嚴謹的採訪提綱,採集完成后需要對採集資料按照檔案管理的規范進行編輯、校對、整理和存檔。

  張曉風說:“我們採集的口述檔案以採集人為單位,每人都單獨立檔,收錄文字、實物、錄像和個人回憶錄等檔案資料,所有資料經過整理和數字化后,按照檔案保存原則多處備份,可以實現永久保存。”

  陳亭宇在一個檔案征集組擔任主持人,負責現場與老戰士交流,這個在父母精心呵護下長大的80后獨生女談起採訪經歷時,眼中不時有淚光閃動。現在她隨口就能講上一段在老戰士那裡採集到的觸動她心靈的戰斗記憶。像採訪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老戰士常宗信時,老人讓她看他耳朵上的黑色部分並告訴她:“那裡已凍壞了。當時我們是穿著棉衣的,但是在野外-40℃極寒天氣下,戰友還是受到嚴重凍傷。”

  陳亭宇說:“歷史教材上的傷亡人數是冰冷的數字,聽著親身經歷那一切的老戰士講述后,戰爭的殘酷和艱苦,還有這些可親的老戰士身上的那種舍生忘死、為了祖國和人民甘願獻出一切的精神會化作終生難忘的記憶。”

  為留住記憶,與時間賽跑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是我國著名詞作家鄔大為創作的唱遍大江南北的軍旅歌曲,在省檔案館的採集組面前,89歲的鄔大為聲音洪亮、神思敏捷,他講述了這首著名歌曲的創作過程。

  當年他到邊防前哨採風,那時的邊防前哨氣溫-40℃,巡邏的戰士回來,眉毛上都挂著白霜。在那裡鄔大為遇到一位寧波老鄉,就問他:“在最冷最苦的時候你都想些什麼?”

  戰士回答:“我看到周圍都是雪花,現在也正是我家鄉桃花盛開的季節。想到這兒,再冷再苦我都不覺得了。”鄔大為說:“這個戰士太可愛了,看到雪花想到家鄉的桃花,身在邊疆想到家鄉,我一定要為他寫首抒情歌曲,贊頌他的美好。”

  這樣的故事在口述檔案採集過程中經常發生。工程兵隊伍裡走出來的龍凡談到自己年輕時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時,朗誦了當年創作的詩歌《好兒女志在四方》。

  接收征集部副部長孫慧伶拿過來一個小冊子,裡面排列著一個個表格,表頭上寫著“沈陽警備區參戰老干部搶救性口述歷史採訪對象信息統計表”。

  指著“搶救性”3個字,張曉風說:“這項工作我們覺得還是做晚了。”他指的是長期在東北堅持抗日斗爭的東北抗聯老戰士,由於時間的推移,他們已經相繼故去,我們永久地失去了他們的親身戰斗記憶。

  說到這裡,張曉風的眼角再次涌出淚花,陳亭宇接著說:“有一位非常和藹可親的老同志,採集時身體很硬朗,9月份採集口述檔案完成后,我們在十一長假后想再去核對幾個細節,然而干休所的同志回復說,老人已經故去了。”一時間,幾個人都沉默良久。

  他們採訪的老戰士離退休前有的曾擔任重要領導職務,但是在陳亭宇他們看來,這些老同志們都積極配合省檔案館的工作。因此,與老同志交流,除了口音或者年齡原因造成的重聽外,基本沒有障礙。為了克服重聽,他們后來又隨身帶上一塊小黑板,遇到老人聽不清的地方,就寫下來,確實效果非常好。

  在省檔案館的展廳裡展出著兩件重要文物,分別是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過的急救包和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絲質手絹兒。它們是老戰士薛廣文捐贈的,他說:“為了國家,命都可以不要,物件又算得了什麼?”這句話一直深深記在攝制組人員的心裡。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