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礦山裡有個工人文學社

他們是那麼的平凡/乃至於很多人隻知道他們的事跡/卻記不住他們那張礦石般褐色的臉/都說他們最喜歡機械轟鳴、繁忙喧囂的礦山/尤其愛看鐵水奔流、鋼花四濺的畫面/他們就是礦山的兒子,名叫鐵漢……
這段詩摘自單錫純的《礦山鐵漢》。7月26日中午,記者採訪單錫純時,他在忙著准備晚上參加慈石文學社的交流分享見面會。
單錫純是鞍鋼礦業齊大山鐵礦修路作業區鏟車司機,他還是鞍鋼慈石文學社的會員。
這個扎根在礦山的慈石文學社,有15名懷揣文學夢想的鞍鋼員工,他們寫身邊的人和事,用文字留住礦山珍貴的歷史記憶,也用文字展現礦山的新時代風貌。
15名會員做啥的都有
與單錫純的雙重身份一樣,慈石文學社社長欒瑤則是鞍鋼礦業齊大山鐵礦設備室的自動化設備室點檢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擠時間穿插著做些有關文學的事兒,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慈石文學社的15名會員都是鞍鋼職工,有一線倒班工人、基層安全員、汽輪機司機、調度,有宣傳干事、退休職工、綜合管理室寫材料的工作人員……每天,他們工作、生活與文學的事兒交織在一起。
7月26日欒瑤是這樣度過的:早上5點半起床,給女兒做飯,開車上班﹔6點40分到廠,編輯別人的投稿,再給發送出去﹔7點20分,梳理前一日工作情況,做好當天工作准備﹔7點半,參加早會﹔8點半,開始與室主任碰本周通報修改意見,去現場進行區域檢查……
“咱們的文學社為何取名‘慈石’?”記者問。“慈石是一種礦石,寓意為我們的心在礦山、礦石上,用心去挖掘地方文化。”欒瑤答道。
欒瑤參加工作23年,做過倒班工人、化驗員、調度、基層點檢員,現在是自動化設備室點檢員﹔她從2008年起兼任車間的宣傳報道員,由此開始寫稿件,進而寫詩歌、散文、小說,2011年加入省作協﹔成為慈石文學社社長后,她穿針引線,把懷揣文學夢想的工友組織起來,通過各種文學活動,一方面提高工友們的寫作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一方面團結協作,書寫身邊的人和事,讓大家了解真實的礦山、真實的礦山人,以及礦山在當下發展進程中的發展與巨大變化。“每天都很忙,但是很充實。”欒瑤的自我介紹,說話像打機關槍。
翻開慈石文學社今年的安排,有這樣一些內容:每日完成100字礦業文學積累,側重記錄身邊礦山職工的生活化、有特色的語言,典型事件或文學創作﹔每季度開一次改稿會或文學交流研討會。對會員的作品進行點評、修改,同時對會員的文學積累進行分享﹔年內組織3次讀書會,會員完成3本描寫礦山的優秀作品的閱讀,要精讀,培養選抄、摘抄習慣﹔開展礦業調研、散文及小說創作培訓等活動。
對於這份安排,欒瑤說,大家都像小學生完成作業似的認真對待。
從文學中獲得能量
在鞍鋼誕生的當代文學名篇,帶有鮮明的工業印記,草明的《乘風破浪》、李雲德的《沸騰的群山》、舒群的《這一代人》、於敏的《第一個回合》、羅丹的《風雨的黎明》等一大批工業題材的經典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鞍山市作協主席卜慶祥回憶說,當年草明等作家是從寫農村轉到寫城市、寫工業,而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比較晚,面對陌生的題材,作家們沒有用巧勁,而是用拙勁。他們扛著行李、拿著戶口簿到鞍山落戶、到鞍鋼挂職,沉浸式體驗,真正腳板走到的地方、眼睛看到的地方、心裡想到的地方,他們才去寫。這正是工廠和工人成就了這些名家名篇。
幾十年過去,書寫火紅年代老工業基地的作家們還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走在今天的鞍鋼廠區,已看不到高爐裡的鋼花,嗅不到那個年代的“鐵鏽味”,但這裡依舊匯聚著濃郁的文學氣息。卜慶祥說,百年礦山歷史厚重,慈石文學社吹響集結號,把鞍鋼有文學夢想的人集合起來,將筆頭對准礦山的主人,也是他們身邊的人,表現新時代礦山的變化,表現新一代礦工的精神風貌,表達新一代礦工的心聲和情感。過去各自為戰,現在形成礦工隊伍中一支獨特的文學力量,用合力推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精品力作。“當然,寫作也是大家提升自我的過程,古人認為慈石是一種礦石,有治療作用,我們希望慈石文學社是一個含鐵量大、純度高的富礦,豐富大家的人生,也生產沉甸甸的作品”。
53歲的單錫純在鞍鋼工作30年,至今仍是一線工人。他說,文學一直是自己的“小愛好”,卻讓自己受益終生,“每天忙忙碌碌,工作和生活都會遇到難題,但文學帶給我的卻總是精神上的快樂。加入慈石文學社后,我不再是個文學看客,對寫作素材要深挖,組織語言要思考,要寫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觸動,不經意間的記錄和呈現都會打動自己,陶冶情操,也會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他說,慈石文學社不是要把大家都變成作家,而是要讓大家都能從文學中獲得正能量。
讀過《紅煤》后,欒瑤寫了這樣一段話:“作家是社會的良心。身為新時代礦工,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把今天的美好變成文字,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隻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時代,也才對得起自己的使命和良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