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時政黨建

 阜新市新邱區: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侯悅林
2022年06月24日10:47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基層治理工作的生動寫照。如何巧用一根“針”,穿起為民服務千條“線”?

阜新市新邱區如此破題: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把黨小組建在樓道裡。以黨建為引領,破解基層治理“人少事多年齡大”難題,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現代化。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新邱區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將百姓需求與志願服務精准銜接,形成以“逢六說事”、“七無”社區創建、志願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制度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了基層治理質效,全區信訪總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5%。

小廣告少了,文化廣場亮了,小區環境美了,居民幸福感強了,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百姓口碑鑄就幸福和諧之城。

新生力量:黨建與網格建設有機結合

海新社區棚改12號至17號樓,是第五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長陳紅爽每天工作的地方,東家走走,西家坐坐,居民的急難愁盼、家長裡短,都一一記在本子上,“這是我的工作清單,個個都得辦好”。

像陳紅爽這樣的專職黨務工作者,新邱區今年招錄了65名,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長“一肩挑”,每個黨支部下設2至3個樓棟黨小組,實現基層黨建與網格建設的有機結合。新邱區委書記楊敬忠將其形象地總結為: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把黨小組建在樓道裡,讓黨組織的“神經末梢”延伸到群眾家門口,打通基層黨建“最后一米”。

基層治理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的幸福指數,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也是塊復雜難啃的“硬骨頭”。

文慧社區黨委書記田俊萍坦言,社區干部兼任網格長,社區黨支部書記多由老黨員擔任,服務群眾時難免“心有余力不足”。

面對“人少事多年齡大”的現實,新邱區委堅持黨建引領、典型帶動、制度賦能、實效為先,創新開展“1146”工程,打造一套組織體系,建設一個信息數據庫,實施四項運行機制,確立六個工作目標。

為解決好“誰來干”的問題,新邱區將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投,持續向基層注入力量、注入資金。招錄專職黨務工作者,邁出社區網格員專業化、職業化、年輕化的堅實一步,基層黨組織逐漸轉型成為採集信息、發現風險、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

新建平台:“逢六說事”現場辦解民憂

解決了“誰來干”,新邱區創新黨建載體,著手解決“怎麼干”。

“逢六說事”,顧名思義,每周六上午固定為群眾說事日,群眾到社區(村)說事點“紅色議事亭”說事議事,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組織相關單位、片警、“兩代表一委員”接待說事群眾,對群眾說的事“現場快辦”。

長營子鎮台頭皋村村民陳秀珍反映,有一段道路坑窪不平,泥濘難行。村黨支部當即找來鏟車,並組織10余名黨員參加志願勞動。望著整修一新的道路,陳秀珍樂得合不攏嘴。

對現場不能解決的事,新邱區建立五級協商制度,從樓棟黨小組會議直至區委聯席會議,逐級協商解決,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區(村)、大事不出鎮(街)、難事不出本區”。

益民社區文化廣場沒有照明燈,附近11棟樓居民天天摸黑跳廣場舞。社區接到居民訴求后,上報給新發屯街道。在街道聯席會議推動下,區住建局安裝了6盞太陽能路燈。廣場亮了,居民的心裡也亮堂了。

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變矛盾“推出去”為問題“請進來”,“逢六說事”成為居民意見的“收集站”、凝聚干群關系的“加油站”。4月9日啟動以來,居民提出202個問題,圓滿解決174件。6月13日,區委召開首次聯席會議,對未解決的問題逐條落實,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新邱區充分發揚群眾的首創精神,“逢六說事”創新不斷:說事地點由室內轉移到室外,哪裡有問題就到哪裡開﹔變社區召集為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召集,說事范圍越來越細,越來越貼近百姓﹔由單純的收集社情民意拓展為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陣地﹔變線下為線上,把“12345便民服務熱線”“城建110”等納入區委黨群服務中心統一管理、集中辦公,建立問題“收集、反饋、督辦、通報”閉環管理體系,居民坐在家中就能反映問題。

新考核觀:從“治已病”到“治未病”

無事故、無違建……新邱區基層治理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開展“七無”鎮(街)和“七無”村(社區)創建工作,把矛盾和問題化解於未然,消除於無形。

在文慧社區,記者看到一個“七無”評比板,哪些問題是“無”,就得一面流動紅旗。一個季度一評比,張榜公布,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從事后應對處置到事前有效防范,從碎片化管理到全周期管理,從模糊治理到精准治理,“七無”創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考核評價體系,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全新的政績觀。

長營子鎮黨委書記王玉紅說:“現在不看事后多辛苦,而是看能否防患於未然,對工作質量的要求更高了,對干部素質的挑戰更大了。”

新邱區立足於“治未病”,堅持系統思維,緊盯質效提升,善於打組合拳,建立完善矛盾排查化解機制、教育宣傳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和保障機制,通過自“淺”入“深”的發掘梳理、由“點”及“面”的系統治理、從“有”到“無”的理念更新,實現黨建在一線引領、信息在一線掌握、矛盾在一線化解、民生在一線落實、安全在一線保障、環境在一線提升。

新型服務:志願者精准對接居民個性化需求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海新社區居民張艷輝對這句話深有體會,“我腿腳不好,手卻好使,平時義務為大伙做點扦褲腳之類的縫紉活。大伙也幫我往樓上扛米扛面。街坊鄰居你幫我助,處得跟一家人似的。”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楊敬忠認為,大與小是相對的,和群眾的生產生活近了,“小事”就不小了。要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及時掌握需求的新特點、新變化,確保“干的事”精准對接群眾“盼的事”,以小切口破題,做好基層治理大文章。

新邱區把基層治理疊加志願服務職能,組建志願服務中心,在統籌調度全區37支志願服務隊的同時,搭建起運行管理、專業培訓、聯動交流的平台。

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都是受益者,志願服務中心猶如強磁場,在總人口不足7萬人的新邱區,動員招募了11280名志願者,先后開展了學雷鋒、創建文明城等主題活動187次。

能說會唱的宣講“百靈鳥”,關心青少年成長的“護花人”,關愛老人的“小棉襖”……志願者的十八般武藝,有效滿足了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助推志願服務精准化、規范化、專業化、常態化。

聚沙成塔、涓滴匯海,馳而不息的黨建引領實踐、日積跬步的久久為功,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一個治理更加和諧、精細、高效的新邱正款款而來。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