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遺址發掘今年有望迎來新突破

工作人員正在馬鞍橋山遺址現場進行挖掘。
樊聖英正在整理出土文物。
目前,遼寧省境內正在考古發掘的兩處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馬鞍橋山遺址已開展又一年度工作。今年,牛河梁遺址將確認女神廟與周邊山台為一體建筑﹔馬鞍橋山遺址將明確紅山先民聚落址中設置有大型祭祀址。如果上述結論最終得以確認,則具有重大意義。
女神廟與周邊山台
或是一體建筑
5月30日,站在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秘書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同時也是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之一的郭明顯得信心十足。身為一名女性,郭明已在牛河梁遺址“安營扎寨”幾個月了。
“通過今年和今后幾年的發掘,如果能確認女神廟就是山台上的建筑遺跡,將突破以往對第一地點和牛河梁遺址群的認識,是解讀紅山文化社會性質的突破口。”郭明說。
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晚期的一處重要遺址。該遺址發現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塚和玉器等,証明5000多年前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早期文明社會。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的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它不僅是遼西地區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去年,牛河梁遺址分別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北方長城地帶文明進程研究”子項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按照發掘計劃,今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共同組成的考古工作隊將繼續對該遺址第一地點進行考古發掘。
包括第一地點在內,牛河梁遺址一共分布著43處遺址點,目前已發掘遺址點數量隻佔總數的1/8。第一地點因在幾十年前發現的女神廟而聲名鵲起。
郭明告訴記者,今年考古發掘重點是確認女神廟與山台是否為一體規劃的台上建筑,以及進一步認識其所代表的祭祀禮儀體系。
一旦這一設想得到考古証據的証實,不僅可以表明當時的紅山先民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的動員和組織能力,而且還可以証明第一地點是牛河梁遺址最高等級的祭祀場所之一,意義十分重大。
首次在紅山“生活區”
發現祭祀遺址
在牛河梁遺址北約60公裡處的馬鞍橋山遺址,考古工作者已經開始了野外考古發掘工作。
馬鞍橋山遺址位於建平縣太平庄鎮石台溝村的一個山梁上,是紅山文化早期聚落址。2019年,遼寧省考古工作者開始在此展開發掘工作。在這處紅山先民的“村子”裡,不僅發現了環繞在“村子”周邊的環壕、“村”內的房舍、先民使用的陶器和生產工具等,還發現了被放置在房舍內的逝者骨頭。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馬鞍橋山遺址考古隊項目負責人樊聖英告訴記者,去年,工作人員在聚落址內發現了祭祀遺址的痕跡,今年,他們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發掘范圍,重點確認該遺跡的整體分布范圍、營建過程、堆積情況、功能結構布局情況及各類遺跡的性質、年代、分布和形成過程等。“這是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紅山聚落址內發現大型祭祀活動場所,這對於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和禮制形成具有重要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意義重大。”樊聖英說。
今年除了發掘祭祀遺址外,考古工作者還將對位於這處“村子”南部的墓地展開試掘工作。根據此前野外調查,工作人員已在緊鄰“村子”南部的山坡上找尋到了一些作為墓地的痕跡。
今年的試掘,就是為了確認該聚落址的墓地年代和性質,為進一步揭露墓葬區做准備工作。這是首次將紅山文化聚落址與同時期的墓葬統一結合起來,改變了以往考古發掘工作中聚落址和墓葬相互獨立分割的現狀,為進一步探究紅山文化社會組織和結構關系,提供不可或缺的實証材料。
樊聖英表示,如果今年能確認祭祀遺址和墓葬區遺址,那麼就可以說明,馬鞍橋山遺址這處紅山先民的“村子”,既有生活區、祭祀區,又有墓葬區,是十分完整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