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進遼寧的博物館

作為連接地,博物館教會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去,並打開視野去放眼未來。多年來,遼寧門類豐富、主體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閑來逛博物館成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省內大大小小120家博物館的歷史記憶滲入百姓日常。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本版推出專題報道——讓我們一起走進遼寧的博物館,瀏覽數字化創新展覽、現象級爆款展,參觀社區的流動博物館,穿過時空阻隔,與歷史對話,觸摸時代脈搏,感受身邊博物館保存歷史記憶、增強文化自信、滋養心靈家園的力量。——編者
博物館,既展現著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也彰顯著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
作為蘊含著豐厚文化與厚重歷史的省份,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我省長久以來處於游牧文明、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相互交織的板塊之中。正因如此,遼寧孕育出絢爛多彩的文明與文化,這些累累文明碩果,如今呈現在全省各地的博物館與紀念館中。
“十四五”期間
博物館數量不少於150家
5月18日,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沈陽市共同簽訂了《共建沈陽市“百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這既是國際博物館日遼寧主會場亮點活動,又是沈陽市錨定今后文化場館建設方向的具體之舉。
這還意味著,沈陽市將成為全省博物館改革發展試點區域,省文旅主管部門今后將指導沈陽市有序推進“百館之城”建設,推動沈陽地區博物館健康發展,織密博物館布局網絡,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惠民的重要作用。
沈陽市“百館之城”戰略發展構想,不僅為全省其他城市文化場館建設“打樣”,同時也勾勒出了人民暢享美好文化生活的願景。
我省博物館與紀念館數量眾多。截至2021年底,我省共有備案博物館(紀念館)12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82家,佔全省博物館總量的近七成﹔非國有博物館40家。在國有博物館中,文物系統的博物館有69家,佔到絕大多數。
按照博物館等級劃分,我省共有24家列入等級評定的博物館,包括遼寧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等在內的一級博物館共計6家,二級博物館11家、三級博物館7家。就全省博物館分布區域而言,大連、沈陽、朝陽位居全省前三。
正因為我省博物館數量多、珍貴文物多,走進博物館看展,不僅成為百姓日常文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成為吸引省外游客奔赴遼寧的理由。
為了擦亮博物館這塊文化招牌,我省一直在積極努力。根據《遼寧省“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我省備案博物館(紀念館)數量將不少於150家,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機制靈活、功能完備的博物館體系。
我省還將在“十四五”期間扶持重點博物館、特色博物館建設,引導行業博物館、高校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規范建設和發展,支持縣級博物館建設,鼓勵鄉村博物館建設。屆時,家門口看精彩大展,將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日常。
愛國主義教育類博物館
是我省特色
歷時半年之久、行程5000余公裡,遼沈戰役紀念館日前完成了全國首個東北解放戰爭革命烈士信息查詢系統,近6萬條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信息被集納進系統,遠在各地的人們隻要登錄紀念館官方網站,就能快速查詢到烈士信息。“我們要通過這種方式,充分體現紅色紀念館的擔當與使命。”遼沈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曉光說。
除了建立革命烈士信息查詢系統,近兩年,遼沈戰役紀念館還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豐富館內展品,並通過多種生動方式,讓愛國主義教育寓教於學、寓教於情。
遼沈戰役紀念館的做法,只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類博物館、紀念館的一個縮影。
愛國主義教育類博物館數量多、規格高,是全省博物館所呈現出來的另外一個亮點。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等,這一個個承載著紛飛戰火與歷史滄桑的博物館與紀念館,不僅為參觀者提供了緬懷英烈的場所,還為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提供了空間。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些年來,我省各類愛國主義教育類博物館、紀念館緊緊圍繞主題,在豐富展陳內容、改善展陳方式的同時,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
既“雲端”看展
又“上門”送展
雖然受疫情影響臨時閉館,但這並未影響觀眾線上游覽遼寧省博物館。面對電腦屏幕,輕點鼠標,跟著箭頭一步步前行,在某一件文物前停頓,就會彈出有關這件文物的具體介紹。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迭代與進步,閉館不閉展、“雲端”看展已經成為我省不少博物館與紀念館的常態。目前,全省博物館正積極探索數字化傳播方式,採用VR、AR及互動屏等交互展示的數字化成果,舉辦“雲展覽”“雲課堂”“雲講解”“雲游學”“雲直播”等線上活動,2021年線上總點擊量達1000余萬次。
省文旅廳相關人員表示,“十四五”期間,我省將繼續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推動博物館數字化發展,重點加快沈陽故宮博物院、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大連博物館、旅順博物館等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進度,充分利用數字化保護成果,逐步實現基本陳列、常設專題展覽和其他精品展覽的網上展示,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建“雲展覽”體系。
在上“雲端”的同時,我省博物館還採用流動博物館的方式“上門”送展。全省各館以館藏資源為依托,從館內展覽展示、社會教育、觀眾服務走向場館外,將優質的博物館文化資源轉化為各種形式的精神文化產品,送進社區、學校、軍營、企業和鄉村。2021年送展50余場,惠及觀眾12萬余人。
今年,我省博物館仍將持續開展“六進”工作,組織開展重點展覽在全省進行巡展,全面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水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