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代表之聲: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2022年05月12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代表之聲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圍繞全面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等方面,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談意見建議。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黃山市委書記凌雲:

  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是發展的戰略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沒有創新優勢、發展優勢。我們要不斷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培育造就高素質戰略人才隊伍,既做實基本盤,又要瞄准高精尖,全面升級人才計劃,使戰略人才總量更大、質量更優。

  構建人才發展良好環境。堅持黨管人才,要將人才工作置於國家人才戰略布局下去謀劃定位,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根據本地區優勢和定位,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管理全鏈條工作體系,形成創新人才戰略高地,打造人才發展集聚區。廣開門路引人才,創新機制用人才,既要重視硬環境,更要重視軟環境,要積極為用人主體和人才排憂解難。

  在實踐中培養優秀人才。要按照“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用當其時、用當其地”的原則,推動和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和人才需求單位對人才的認定工作,推動各類人才在雙招雙引、體悟實訓等實踐中轉觀念、增才干,在實踐中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本報記者 徐 靖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

  重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突破基礎研究領域的瓶頸、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的核心是人才。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需要為基礎研究人才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和保障。

  一是投入持續穩定的基礎研究經費。對現有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平台,以“揭榜挂帥”方式,通過國家主要科技計劃,持續加大創新投入。二是加強基礎研究重大平台建設。融合多種機制,調動各級政府及企業加大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學科中心等的支持力度。三是優化基礎研究人才考評與晉升機制。強調“解決關鍵科學問題的創新價值、綜合能力、實際貢獻”,創造更多以“從無到有”為核心的考核指標。針對一些關鍵領域、重點領域,適度延長考核周期,給予基礎研究人才相對寬鬆的研究環境。四是支持構建具有明確目標導向的多學科交叉大團隊。重點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整合臨床醫學、化學、生物學、藥學、材料學、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學科,強化學科交叉、科企合作。

  (本報記者 王明峰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鞍山市委書記余功斌:

  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要堅持把適應需求和解決問題作為改革的主攻方向。堅持以國家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為導向,聚焦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落實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數字中國”“制造強國”等重大任務,布局打造人才鏈,筑牢高質量發展人才基礎,切實把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把破立並舉作為改革的實現路徑。堅決破除“四唯”現象,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積極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打造“線上+線下”人才服務綜合體,實現人才治理從“條塊分治”向“整體智治”躍升。

  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潛能作為改革的基本目標。堅持引育並重,實施“項目+團隊”的引才方式,“帶土移植”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機構和服務平台,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本報記者 劉洪超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

  建設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程度高、經濟活躍、創新要素集聚,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具備建設富有國際影響的創新人才高地示范區的優勢和條件。

  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部署人才鏈。為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育留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支撐體系,創建政府為引導、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工作機制。在人才引進上,要關注創新產業鏈的實際需求,加大關鍵技術人才和產業人才的引進。人才引進后,要改革創新人才的評價機制,開通產業緊缺或骨干人才職稱破格評審綠色通道等。

  廣納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開放程度和國際化程度都比較高的地區,大灣區具有聚集國際化人才的平台優勢,灣區內的創新人才資源也很豐富。應探索建立協同合作的國際引才體系,通過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手段引才。同時,積極參與、推動其他城市和港澳之間人才的流動、合作和開放。

  (本報記者 賀林平採訪整理)

(責編:尹柏寒、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