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閃亮的坐標·英雄旗幟在遼寧——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不僅是光輝歷史的記憶,也是振興發展的力量。從烽火硝煙裡的戰士,到革命建設時的英模,遼沈大地從不缺少英雄。又是一年清明時節,遼寧省委網信辦、人民網遼寧頻道共同推出“最閃亮的坐標·英雄旗幟在遼寧”系列報道,讓我們從一個個閃亮的坐標,重溫初心,照亮前路。
在沈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有一個巨大的石雕。無論人們是步行、乘車,甚至是坐在呼嘯而過的高鐵上,每每從它旁邊經過,目光都會被它吸引。
它的上面清晰地記錄著一個日期——1931年9月18日。它就是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殘歷碑。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日本侵略者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路軌,嫁禍於中國官兵,並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東北軍北大營駐地,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始建於1991年的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就位於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原“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附近,是國內外唯一一處以九一八事變史為主題的博物館。
長期以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以“收藏歷史記憶、展示歷史真相”為己任,圍繞九一八歷史開展文物及史料的收藏、展示、研究和對外宣傳教育。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供圖
2021年,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對基本陳列《“九·一八”歷史陳列》進行全面改陳,真實反映日本軍國主義蓄謀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重點突出東北軍民14年抗戰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再現了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浴血奮戰14年的抗戰歷史畫卷,彰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華民族不屈的抗戰精神。
改陳后的展覽以九一八事變史和東北14年抗戰歷史為展覽主軸,主要由“日本侵華政策與戰爭蓄謀”“九一八事變與東北淪陷”“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東北軍民的抗日斗爭”“東方主戰場的東北抗戰”“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6個部分、20個單元構成。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供圖
改陳后的展覽面積達6800多平方米,展線總長度800多米。共展出珍貴歷史照片、圖表1000多張,文物、文獻檔案近3000余件,大小場景12個,雕塑6組,油畫、國畫5幅,大屏幕投影演示系統10處,電腦觸摸屏15台。
近來去參觀過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人,都會對一組群雕印象深刻。這是改陳后新增的一個場景,群雕裡共有九個人,他們或穿著西裝,或身披長褂,但神態中都透出篤定。他們就是向世界吶喊出九一八事變真相的“九君子”。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供圖
通過場景和多媒體的改造,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力求讓觀眾在觀展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強的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與原有展覽相比,此次改陳增加和替換新圖片500多幅﹔增加新文物檔案史料1000多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7件(套),二級文物11件(套),三級文物23件(套)。
新增的文物中,包括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常務執行委員張希堯關於九一八事變的回憶錄、抗聯老兵回憶錄、東北軍一一二師參謀長劉墨林使用過的皮箱、日軍繪制《北大營攻擊經過要圖》、日軍戰死者名錄等。這些珍貴文物是東北軍民抗日斗爭的歷史見証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真實罪証。
此外,改陳還新增了近萬份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相關機密軍事檔案和3000余份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家出版發行的九一八事變相關報道報紙、刊物等珍貴史料。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供圖
新增的場景、豐富的史料,這次建館以來首次大規模的改陳,讓博物館的講解團隊倍感壓力。“那時我也參與到講解詞的撰寫工作中,常常寫到下半夜兩三點,早上六點再起來背誦已經定稿的內容。”講解員韓嘯回憶說。即便如此辛苦,講解員石美佳也從未退縮過,每天除吃飯和三四個小時睡眠外,所有的時間都在改稿、背稿、演練,就是為了以最好的講解狀態,帶領觀眾了解那段歷史。
除了不斷豐富展陳內容,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還充分發揮全國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作用。自1999年起,每年的9月18日,博物館都會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儀式進行時,沈陽全城拉起防空警報,以警示世人勿忘國恥、勿忘“九一八”。
開館二十余年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已累計接待觀眾數千萬,年接待觀眾達180萬人次,成為對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舉辦重大抗戰紀念活動的重要場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