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探訪錫伯族的多彩年俗
1月21日,農歷臘月十九。雖然距離除夕還有一個多星期,但是沈陽沈北新區興隆台街道孟家台社區的錫伯族村民謝岩家已經辦起了迎新家宴。從清晨開始,身著錫伯族傳統服飾的謝岩和親友們便忙裡忙外,洗菜、和面、打掃衛生,好不熱鬧。
院子裡架起了兩口大鐵鍋,色澤鮮紅的五花肉在鍋中翻騰,香味在院落中彌漫開來。“熟了以后,肉用來做扣肉,排骨可以燉酸菜,這都是我們的傳統美食。我們今天一共有13道菜呢!”謝岩熱情地介紹著。

錫伯族村民在院子裡燉肉。人民網 李進媛攝
沈陽沈北新區是全國最大的錫伯族聚居區,有3個錫伯族聚居街道,27個聚居社區,全區錫伯族人口近3萬人。
近年來,沈北新區十分重視錫伯族文化資源,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建成了錫伯之鄉牌樓、興隆台錫伯族學校、中國錫伯族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與此同時舉辦了“歘嘎拉哈”大賽、錫伯族傳統射箭大賽、抹黑節等一系列民族節慶活動。通過對錫伯族“非遺”的保護傳承和深入挖掘,不僅保護了錫伯族特色民俗文化,還促進了文旅融合,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民以食為天,錫伯族是個極其重視飲食的民族。”聊起錫伯族的美食,沈北新區文化旅游中心調研員傅永林說:“每逢佳節,在錫伯族的團圓宴席中,六碟六碗、錫伯族大餅、炸南瓜面粿、酥白肉、錫伯族花菜、辣罐、千子、悶子等特色傳統美食都必不可少。”豐富多樣的傳統美食被端上餐桌,多元的民族傳統文化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

錫伯族村民做面馃。唐佳凝 攝
青年人在廚房裡忙碌著,老人和小孩則在炕上玩起了“欻嘎拉哈”,這是一項有著300多年歷史的錫伯族特色文化活動。“嘎拉哈”就是羊的膝蓋骨,“欻嘎拉哈”時還要准備一個金屬小球,金屬小球叫“碼頭”。大家圍坐在一起,把眾多“嘎拉哈”放在中間,再將“碼頭”拋起,迅速抓起“嘎拉哈”並接住“碼頭”,誰一把抓起來的“嘎拉哈”多,誰就獲勝,這寓意著抓出新年好福氣。據了解,興隆台街道還建立了“嘎拉哈”傳習基地,每年春節前后都會舉行“欻嘎拉哈”比賽。

錫伯族村民展示“嘎拉哈”。人民網 周頌雪攝
除了“欻嘎拉哈”,錫伯族人過年時也會寫春聯、剪紙、包餃子,在傳統活動的基礎上,還有更具錫伯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如射箭比賽、摔跤比賽、錫伯秧歌等,讓錫伯族的“非遺”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截至2019年,沈北新區共成功申報市級以上“非遺”項目52項,其中錫伯族文化項目43項,佔比達82.7%。
傅永林表示,下一步,沈北新區將繼續對錫伯族的歷史、民俗、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將錫伯族文化和旅游緊密結合,把抹黑節等錫伯族大型活動打出全國知名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進全區錫伯族文化產業提速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