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錫雕:十二道工序考驗匠人的手上功力

傳統錫雕歷史悠久,從河南殷墟出土錫器推斷,錫雕技藝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明清時期在民間盛行。流傳於錦州地區的傳統錫雕,是由楊氏一族傳入。錦州錫雕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其傳承過程折射出華夏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反映了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朴素追求和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傳統錫雕工藝流程復雜,其技藝的核心要素在於對每一道工序的精准把握。
記者在採訪傳統錫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岩時,他正在創作一把壺承。指著手中的作品他對記者說,傳統錫雕是綜合了南派的細膩精致和北方的古朴自然,在用料方面採用“點銅”技藝,在純度為99.9%以上的純白錫裡加入0.02%的銅,不影響延展性的同時增強錫器的強度。傳統錫雕工藝流程復雜,如選料、點銅、鑄板、制圖、鈑金下料、刨制、焊接、鏨膠、雕刻、除膠、鑲嵌、打磨等工序。
據石岩介紹,在制作工藝上,除承襲鍛、鏨、塑、雕、焊、鑲嵌、刨制等傳統工藝外,還需熟練掌握陷地浮雕、堆焊雕、線雕、浮雕以及瓷器紫砂錫補、補上雕、錫挂銅等多材質焊接組合技法,並鑽研恢復失傳百年的“錫包玉”等傳統技藝,摸索形成了獨特的“鏨刻錫器”工藝,通過將鏨膠注入錫器進行鏨刻,以達到浮雕效果,而后用特殊方法取膠而不傷錫器,使作品造型更加立體、簡約玲瓏、收放自然、比例協調,代表作品《荷》《奧運寶鼎》《狩獵紋花熏》等。
傳統錫雕以家族傳承為主。據《楊氏譜書》記載,楊氏祖籍雲南,曾遷居河南開封、北京等地,后隨著朝代更迭家族凋敝,楊氏各支四散民間,自謀生路。清同治時期,楊景玉在虞衡清吏司(工部下設四司之一)謀得一職,專門從事宮廷錫器雕刻,其后人又輾轉來到東北,定居錦州,由此傳統錫雕得以在遼西地區落地生根。此后,傳統錫雕歷經五代,傳承140余年。目前,主要流傳於錦州市凌河區。
第三代傳人楊永山的錫雕作品《永樂大鐘》,在1949年作為獻禮作品送到北京。接受記者採訪的石岩作為第五代傳人,在長期的不懈研習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藝。石岩說,他跟岳父(第四代傳人)學藝時,有一個情景給他留下深刻的記憶。那時,岳父的眼睛已經花得厲害,他戴著老花鏡,拿著細布一遍遍地打磨錫壺,直至壺的表面平滑透亮。那一刻,石岩感到自己開竅了,他突然明白岳父說過的那句話:“匠人,想要做好手藝活,就得靜下心來,一點點磨,磨去浮躁,磨去功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