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經濟民生

沈陽184條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

2021年12月03日13:08 | 來源:沈陽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沈陽184條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

  從清文化中提取陵東符號的陵東街、挖掘“老建筑學院”濃郁文化氛圍的建院街、講述東北講武堂發展歷程的講武堂路……今年以來,市民可以感受到家門口街巷環境發生了悄然變化。多杆合一和杆線入地、增設綠化和街角景觀、停車秩序規范、店招店牌統一、街景標識提升……市民家門口環境的改善不僅提升了宜居城市品質,也贏得了市民的紛紛點贊。這是今年沈陽市扎實推進十項街道更新和184條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12月2日,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沈陽184條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部分街道更新工程還在持續。

  A 一條街

  “打通”了向往的生活

  冬季的沈陽寒風陣陣,打消了不少人出門散步的想法,但整治提升后的建院街卻熙熙攘攘。“街路干淨,停車規范,出門溜達都覺得路寬了,這不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活嘛!”居民間不經意的對話,流露出滿滿的幸福。在全長736米的建院街走一走,書香氣息扑面而來——一張鐫刻鏽板,把沈陽建筑大學發展歷程及街道歷史文化“講述”得淋漓盡致﹔一組貼在牆體上的櫥窗講述著建筑大學老一輩建筑師們的典型建筑圖紙、建筑大學課程表,還有沈陽二中課程表和文化路小學課程表等史料,讓人們在忙碌之余有了一方書香淨土……

  “建院街從重新劃分道路斷面,實現機非分離、人非分離,使車與人路權分明,各行其道,拆除38根電線杆並實施架空線落地的多杆合一,在人行道上增設灌木等的‘硬提升’,到設置休閑木座椅及玻璃鋼趣味雕塑小品等人文景觀的‘軟改造’,都圍繞‘安全、綠色、便捷、活力、智慧’街路的目標,實現‘以車優先’向‘以人為本’、‘道路紅線管控’向‘街道空間管控’、‘注重交通功能’向‘關注街區發展’三個轉變。”沈河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楊蕾說。

  B 每條街路的改變

  都自成風景

  建院街儼然成為沈陽市背街小巷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工作中一顆耀眼的明珠,也成了沈陽市下足“繡花”功夫,將背街小巷打造成“一路一策”亮麗風景線的縮影。實際上,每一條街路環境的改變,都自成風景。道路更新后的陵東街已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用綠化帶做分離,沿街雙側綠化,道路兩側嚴禁機動車佔道停放。同時,優化了人行空間,新增慢跑步道,將北陵公園、新開河步道及沿線街景公園串聯為綠色生態長廊,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提升了綠化品質,以園美城。通過融合生態景觀林帶、口袋公園、微景觀等,對配套設施進行一體化設計。此外,工程人員還將陵東街沿線10千伏高壓線入地改造,整合公安、交通、路燈等標識和設備,實現多杆合一,營造出開闊舒朗、美觀整潔的街區空間。

  “街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每條街巷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尊重街區原生態文化,才能留住街區自身的老味道。為了避免街路更新‘千街一面’,沈陽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則進行設計。特別是留住鄉愁,成為改造很重要的一環。補齊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顏值、找回鄉愁記憶,是沈陽街路更新改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建好街路工程,城市景觀變得更有特色,生活環境也更有魅力。”市城鄉建設局城市建設處處長柳熠對記者說。

  C 計劃用三年時間

  實現街路“美顏”

  如果說主干道是一個城市的“面子”,那麼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裡子”,它不僅體現著城市的魅力,更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年年初市城鄉建設局組織對全市街路情況進行全面梳理,編制了《沈陽市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實施方案》和《沈陽市“兩環十橫十縱”街道更新工程實施方案》。沈陽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街路整潔靚麗、暢通有序、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富有文化底蘊,同時打造部分精品文化街區。如今,通過規劃引領、“一路一策”,對沿街路面、牆面和立面進行基礎改造,並結合街巷文化特色、歷史痕跡等特點經過精細化打磨,沈陽的街巷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展現出蓬勃的朝氣,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隨之日益增強。

  市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成功經驗,沈陽更新了《沈陽市街道設計指導意見》,並編制了《沈陽市街路施工精細化指導意見》,指導全市今后市政工程高標准設計和精細化施工。沈陽市將一如既往把街路建設改造作為全市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舉措,狠抓工作落實,為市民創造更加優美的出行環境,讓市民出行更舒心,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劉宏偉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