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設計體現北方民眾的生存智慧

桓仁盤炕。(資料片)
火炕承載著東北人對鄉土的眷戀,是東北民眾在情感上和生活中不能割舍的記憶。如今,盤炕不僅僅是為了做“床”來取暖和御寒,它更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桓仁盤炕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東北的冬天格外寒冷,用柴火燒熱的土炕,是東北農村民眾冬日裡的最愛。炕,在東北也叫火炕,火炕與東北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東北地區的民居建造中,火炕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核心構件。火炕不僅能御寒,而且還是人們相互交流的空間,也是睡覺、吃飯、待客、勞作、嬉戲的場所。東北農村人回家就上炕。
據《大金國志》記載,東北民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東北火炕有多種,有吊炕、平炕、地炕、圓炕、方炕、長炕,還有一面炕、對面炕、萬字炕等,構成了東北獨特的居住習俗。
桓仁傳統火炕沿襲年代久遠,桓仁境內現存最早的火炕遺址在北甸子鄉北甸子村盛家街的王義溝,年代為戰國至西漢初期。沿江河山林而居的東北人,從古至今有居炕之俗,世世代代口傳心授盤炕技藝。盤炕時,有三個主要結構,即鍋灶、炕體和煙囪,與煙氣的走向密切關聯。鍋灶部分分為方灶、母子灶、兄弟灶,上安鐵鍋,下燒柴火。炕體部分貼牆而建,東北滿族人的居室格局一般環室為炕。煙囪部分是通過牆壁延伸通到屋外面部分,高出屋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連。火炕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這與民居的坐落位置、朝向、常年風向、煙囪高矮等有很大關系,盤炕師傅會憑借多年的經驗手到病除,並且口傳心授傳承下來。
盤炕技藝即是指對火炕系統的制作方法。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盤炕技藝的核心要素是炕洞石塊排放的寬度、坡度,炕面的厚度、煙囪的高矮等細節處理,這是盤炕師傅多年經驗所凝練的精華。盤炕技藝沒有固定的書面說明,不同民居的坐落位置、朝向、常年風向等都直接影響盤炕成功與否﹔石料的選擇、黃泥的使用也往往要因地制宜。盤炕經驗的積累是習得精湛技藝的唯一途徑。火炕文化內涵豐富,東北民居中,炕是人們待人接物、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東北民間在炕的不同方位、物品擺設、人員居住等方面形成較為嚴格的禮儀規矩,在炕的使用方面尊卑有序。
盤炕是東北民眾賴以生存的生活技能,是民眾生活經驗的表達,是民眾基於特定環境生成的有關知識、經驗、技藝、智慧、哲學五大方面的載體。東北火炕是適應東北的自然環境而產生的,東北民眾在向大自然爭取生存權利的同時,也在適應自然,據此生成的許多習俗傳統,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火炕也蘊含著北方民眾的生存哲學,是區域民眾對居住環境的一種認知和應對,是生活方向和生活信心的生存哲學映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