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專家談《長津湖》背后的遼寧故事

王臻青
2021年10月19日10:39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專家談《長津湖》背后的遼寧故事

電影《長津湖》在持續熱映中,影片中呈現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深深感動著全國觀眾。遼寧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出征地、后勤保障地、傷病員救治地,為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10月18日,記者採訪了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遼寧抗美援朝運動史》作者、丹東河口抗美援朝陳列館館長盧驊。他說,遼寧人民素有擁軍支前的光榮傳統。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期間,遼寧人民作出巨大貢獻。其中包括為志願軍換發冬裝,配置軍用裝具,補充兵員,提供后勤保障,救治傷病員。

遼寧是抗美援朝的總后方基地,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這裡渡江﹔志願軍后勤運輸車隊從這裡駛向戰場﹔全國各地組成的擔架隊、醫療隊從這裡奔赴前線﹔志願軍后勤兵站在這裡建立。遼寧人民無論是在朝鮮戰場,還是在后方崗位,都為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作出了突出貢獻和巨大犧牲。

電影《長津湖》中“冰雕連”的英雄群像深入人心。長津湖之戰發生於1950年11月27日,時值嚴冬。遼寧地區為即將入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換發了部分冬裝。志願軍第九兵團第二十七軍於11月4日到達安東(今丹東),在安東駐留9天,得以更換冬裝,配發了棉大衣和棉鞋。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途經沈陽時也獲得冬裝補給,包括棉大衣、棉帽、棉鞋、棉背心、棉被等。據統計,東北人民政府和東北軍區后勤部組織生產冬裝24萬套、毛棉帽40萬頂、棉皮鞋8萬雙、棉手套70萬副、棉襪70萬雙。

遼寧人民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配置了部分軍用鍬鎬等裝具。志願軍在沈陽、安東出發前,配發了一大批軍用鍬鎬等裝具。據史料記載,1950年10月,遼寧生產廠家為志願軍第九兵團趕制鍬15594把、鎬14820把。1950年12月,又為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准備了鍬鎬各10萬把。由於鍬鎬系易損工具,志願軍部隊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有些鍬鎬損壞,需要繼續配發,僅在1950年11月,就需要重新補發鍬鎬各5萬把,以滿足前線需要。到1951年1月,遼寧各地已生產出軍用鍬鎬各60萬把、石工及木工器具各3萬套、架橋用具如通天釘、螺絲等10萬套。遼寧人民為出國作戰的志願軍第九兵團提供后勤保障。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由於美國空軍的轟炸封鎖,志願軍糧彈補給形勢嚴峻。炒面成了志願軍作戰時的主要食品。炒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白面炒熟,摻以白糖,加開水調拌后即可食用﹔另一種是混合面制作的炒面,主要原料是玉米。東北人民政府調集150輛汽車,裝載50萬公斤炒面,從安東長甸河口過江運到朝鮮前線供志願軍官兵食用。長津湖戰役期間,運送至前線200萬公斤炒面。到1951年6月,通過安東運往朝鮮前線的炒米、炒面共達3100萬公斤。

遼寧人民為出國作戰的志願軍第九兵團補充兵員。抗美援朝時期,東北地區共動員39.9萬余人參軍,其中參加志願軍的約30萬人。在這些新兵中,遼寧地區僅1950年至1951年就有74374人。其中,第九兵團在長津湖之戰后補充的新兵,大多為遼寧人。

關於救治志願軍傷病員,遼寧同樣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在長甸河口、輯安、臨江等地渡口兵站各設一個口岸醫院,接收治療志願軍傷病員,醫院根據傷病員的病情將他們及時轉送到各地醫院。長甸河口、輯安、臨江的醫院為中轉站,灌水、寬甸、通化等地為終點收轉站。口岸兵站還組織了一批戰勤民工擔架隊,往來於鴨綠江兩岸,用擔架護送志願軍傷病員。安東市元寶區擔架隊一夜渡江13次,轉運傷員,被安東市政府授予錦旗一面。救治志願軍傷病員需要大量血漿,遼寧人民挺身而出,組成獻血團自願獻血。僅安東市就有1900人參加了獻血團,獻血人數1800人,共獻血58萬毫升。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