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經濟民生

東軟醫療成長史:一部24歲的“創新密碼”

黃超
2021年09月13日07:43 | 來源:沈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部24歲的“創新密碼”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沈陽市提出要發展“五型經濟”。作為“五型經濟”之首,發展創新型經濟重在發揮創新所帶來的引領策源作用和指數級增長潛力。

企業是創新驅動的主體,要想做優做強創新型經濟,從微觀上來看,與每家沈陽企業的“當下”都息息相關。技術、資金、平台、人才……如何將這些創新要素有機融合,從而攪動一座城市的創新型經濟的“一池春水”,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我們不妨從沈陽這家企業的成長史找尋答案。

1997年夏天,中國第一台臨床應用的國產CT機在東軟醫療下線。

24年后的今天,東軟醫療已成為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的引領者。東軟醫療的崛起靠的是什麼?“創新,創新,還是創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地知道,隻有創新,才能讓企業保持永恆的活力!”東軟醫療CEO武少杰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A 創新密碼

不斷書寫“0-1”

的原創突破

1989年的一天,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的檢驗室裡,一台從美國買來的CT機出了毛病,沒人能修。后來出現的問題更是讓醫院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這台設備花費高額外匯,價格高不說,調試安裝更是個棘手問題。聘請美國專家來解決,從上飛機時就開始以小時計費,等飛到沈陽檢查出問題要更換零部件,還得再從大洋彼岸運過來,專家費用照計。

於是,沈陽市衛生局決定公開招標。當時,東軟醫療的創始人劉積仁還就職於東北大學,他和他的團隊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並奇跡般地修復了這台“癱瘓”的CT機,甚至還提高了整機的性能。隨后,他們又遠赴唐山、重慶,讓一台台“癱瘓”的進口CT機運轉起來,業界十分震驚。意氣風發的劉積仁決心從東北大學實驗室接過國產CT機項目產業化發展的重任。

一家羽翼未豐的軟件公司來搞專業化程度很高的硬件設備,這在當時並不被業界看好。然而,幾年后,劉積仁的夢想在東軟醫療一一實現。CT設備關鍵性技術——陣列處理機、圖像處理器、運用PC機和通用芯片技術等,紛紛實現重大突破。1997年,第一台國產CT機從東軟醫療生產線上落地之后,國內大型醫療裝備市場格局徹底被改寫。憑借出眾的性價比和適用性,東軟醫療自主研發的CT機迅速砍下不小的市場份額,國產首台CT機問世的第二年,就“迫使”進口CT降價20%—30%。隨之而來的是,百姓檢查費用也降低了一半。

更令人驚訝的是,3年之后的2000年,東軟醫療就將中國產的CT機銷往了歐洲,並啟動了全球化戰略。至今,東軟醫療的產品銷售已覆蓋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在研發端,東軟醫療的創新如同“開挂”一般,創造了中國第一台超導磁共振,第一台DR、第一台三維彩超……

創新,最難的一步就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過程。

創新型經濟卻是由無數個“0-1”的原創鑄就而成。作為一匹行業“黑馬”,東軟醫療不懼困難,一往無前,書寫了無數個“0-1”的行業輝煌,成為創新型經濟中尤為耀眼的一顆明珠,閃閃發光。

B 創新密碼

加快產品品牌化、產業化

DSA,俗稱“血管機”,是支撐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的核心設備。我國每年僅冠脈介入治療量就超過100萬例,居世界首位,市場需求巨大。

2019年的一天,正在上班的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教授打開手機,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跳了出來:東軟醫療首款無軌懸吊七軸智能DSA(血管機)——NeuAngio 30C“漢武”正式獲批上市,填補了國內同系列血管機產品的空白,此舉意味著東軟醫療將國產醫療裝備推向了高端。

DSA設備和CT設備都屬於高端醫療裝備中的“王中王”。以DSA為例,所有的核心技術幾乎都是跨領域的,涉及醫學影像學、機械學、電子學、電氣學、運動控制學等十余門學科,研發難度可見一斑。加之國際巨頭們憑借先發優勢,構筑了較高的技術壁壘,使得DSA面市30多年來,鮮有國產廠商涉足,95%的國內市場都被進口品牌佔據。

借鑒國外以及國內同行的經驗,東軟醫療提出了“產學研醫用”協同創新模式,加快與政府及國內頂級醫院、科研院所、檢驗機構等單位展開合作。

2017年末,東軟醫療與沈陽市投資平台成立了“沈陽先進醫療設備技術孵化中心”,其主要職責是前沿基礎技術以及對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的關鍵部件的研究,來解決那些卡脖子的基礎性關鍵技術問題,補缺從前沿基礎技術向產業應用技術或技術產品形態轉化。

如今,我們或可以從東軟醫療近三年來的一些突破性成果,管窺沈陽“政企研醫”聯動打造技術生態平台的意義與價值:

2019年,東軟醫療成功研發中國首台256層寬體能譜CT和無軌懸吊雙中心七軸血管機﹔

2020年成功研發中國首台512層CT以及1.5T磁共振、落地式DSA等新品﹔

2021年成功研發NeuAngio-CT、 颶風Ⅱ車載CT、NeuMR Libra盛景磁共振……

“沈陽市政府的前瞻性給了東軟醫療持續創新的動力!”東軟醫療CEO武少杰表示。“十三五”期間,為了盡快實現醫療能力向產品的賦能,東軟醫療還積極開展與大型醫院、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合作。其中,與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聯合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試點專項﹔與北京宣武醫院合作建立“互聯網智能醫療與前沿影像技術聯合實驗室”,負責國家溶栓取栓影像雲平台的建設運營﹔與吉林省公安廳、長春市公安局、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等共同成立虛擬解剖聯合實驗中心﹔與鐘南山院士團隊共同組建“呼吸影響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聯合實驗室”,針對呼吸性疾病展開科研創新。

“創新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必須扎根“肥沃土壤”。這裡的“土壤”,就是東軟醫療牽頭搭建的產學研醫聯盟、平台。深化產學研合作,是創新型經濟的技術支撐。古往今來,隻有集合各方力量才能辦大事。以創新起家的東軟醫療更是深諳其道。

C 創新密碼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企業研發人員的比例,是衡量一個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的體現。在國內,醫療裝備領域企業研發人員約佔員工總數的平均水平為25%左右,而在東軟醫療,這一數值達到32%。

從2016年起,東軟醫療的研發速度開始愈發加快,隨著CT、血管機、磁共振等核心產品線的豐富,東軟醫療面向全球廣發“英雄帖”,招攬涉及醫學影像學、機械學、電子學、電氣學、運動控制學、工業設計等數十種學科的專業性人才。

來沈陽之前,香港青年簡振哲曾在英國頂尖高校攻讀工業設計專業。回國后,他來到深圳一家國際化的醫療設備企業從事產品設計工作。“這兩年,內地發展速度非常快,涌現出很多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經濟,隻要抓住機遇,勇敢去拼,就會實現夢想。”看好內地經濟的發展,2016年,簡振哲在獵頭的推薦下選擇北上,加入東軟醫療,從事公司前沿性產品的設計和研發。

“隻看薪水的話,都是眼前的利益。我在乎的是更長遠的發展。”簡振哲口中更長遠的發展是,在東軟醫療,他能夠參與更多改變國人生活方式的重大專項產品,這對於一個從事學科研究的專業型人才來說,是畢生追求。5年多的時間裡,簡振哲帶領團隊拿下的國內外設計大獎不下30個,這些獎狀都整齊地擺放在他的辦公桌裡,被細心收藏。

如今,在東軟醫療,像簡振哲這樣具有海外高水平學歷和就業經歷的人才比比皆是。據東軟醫療人力資源部的數據統計,截至目前,東軟醫療全球研發團隊總共聘用了865名研發專業人員,其中46%具備碩士以上學歷,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及國內外大公司就職經歷的佔一半以上。

武少杰講話時經常願意“打比方”,他說,現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逐漸形成了“大腦、軀干、手腳”的企業分工。“大腦”企業以技術創新為基本戰略,以生產知識與輸出知識為主,在產業前端“指手畫腳”。缺少科技實力和知識積累的“軀干”或“手腳”企業,隻能艱難地追趕。而東軟醫療,作為一個“大腦”企業,特別需要創新型人才作為支撐,從而保証企業在行業內保持領跑。

對於創新型企業來說,一個人才的引進,可以突破一個關鍵技術,從而搶佔一個產業的高端。人才是創新型經濟的關鍵性要素,東軟醫療在打造創新型企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僅是一種務實的發展理念,更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年,是東軟醫療成立24周年,有員工寫下這樣一段成長寄語:“我們從事的是一個足以顛覆行業現狀、推動人類進步的偉大項目,希望公司永遠保有尊重科學的精神、擁抱創新的勇氣、開放包容的環境。”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對東軟醫療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一年。

創新無止境。東軟醫療“十四五”的目標是:通過持續創新,爭取做到全球第一。

採訪車在東軟醫療所在的渾南區創新路上一路馳騁,東軟醫療創新的風景也一路延伸……

D 創新沈陽

優勢在手 未來可期

總目標

力爭到2023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佔GDP比重達到1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00家,科技型企業超過20000家。

在《沈陽市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中,沈陽市提出了關於科技創新的各項任務指標。

主要任務:

●提升科學技術創新能力,強化創新型經濟源頭供給。到2023年,全市建成國家級創新平台總量超過70家,引進4-6家中科院系統等創新資源。高新區R&D比重達到6%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00家,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30﹔推進經開區、中德園等高端裝備集聚區建設,省級以上創新平台達到170個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0家。

●深化產學研合作,強化創新型經濟的技術支撐。到2023年,以行業領軍企業為“盟主”的產學研聯盟達到200家。實施“揭榜挂帥”項目300項以上。新增創新產品500個以上。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400億,各級技術轉移機構達到80家,技術經紀人達到1000人。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00家以上。

●壯大科技型企業規模,強化創新型經濟實體力量。到2023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三年倍增達到5000家,科技型企業總量達到2萬家。企業研發投入佔全市R&D投入比重超過60%,全市科創生態園區達到50個以上。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強化創新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到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和關聯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建成5G基站25000個,推進建設10家綠色技術領域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

●激發釋放人才活力,強化創新型經濟人才支撐。到2023年,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1500名,吸引30萬以上大學生在沈就業。加快人才公寓、人才房建設,2023年新增保障型租賃住房六萬套。

《沈陽市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與沈陽長期以來一以貫之的城市發展理念高度吻合。沈陽提出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實施城市科技創新行動以及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有助於全面建設創新沈陽,邁向“活力之都”。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