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技術在手 生活無憂

人民日報記者 劉洪超
2021年08月29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技術在手 生活無憂(小家看小康(44))

張榮在工作間隙。

本報記者 劉洪超攝

“前些年,這裡煤矸石堆積如山,道路坑坑窪窪,一刮風,黑色的塵土能讓你喘不過氣。現如今,種了綠植、建了賽道,這裡竟成了遠近聞名的景點。”一大早,張榮特意帶妻子來到遼寧阜新市新邱區賽道小鎮參觀,眼前的變化,讓他感慨不已。

張榮今年49歲,如今是新邱區天合環保建筑材料廠半成品車間的鏟車司機,而多年前,他每天上工的煤礦就在這片礦區。“以前咱養家糊口都勉強,出門游玩更是想都不敢想。現在生活寬裕了,我也想和妻子到處轉轉,多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比今昔,張榮十分滿意。

變 化

環境悶熱又潮濕,打眼放炮,從石頭縫中一鐵锨、一鐵锨地摳煤,然后再裝到小火車上——這就是張榮當年做礦工的日常。

2006年,為了讓孩子在城裡讀書,張榮帶著家人從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八家子鎮來到新邱區,經人介紹,進入一家個體煤礦成為一名礦工。

“咱打小沒念過多少書,掙錢全靠力氣。一天工做下來,見了人都沒勁兒打招呼,回家倒頭就睡。”張榮起早貪黑,輕易不請假,為“多掙幾個錢,讓全家吃飽飯”。

2015年,按照遼寧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相關要求,新邱區將全區范圍內的個體煤礦全部關停,張榮所在的煤礦也在其中。

煤礦關停,張榮的生活有了變化。他先后在燒磚廠、洗煤廠打過零工,可一直想找一個更合適的工作。

上 崗

2018年的一個夏夜,張榮跟往常一樣打開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節目開始前的一則公告讓他眼前一亮:政府聯合市裡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辦了針對下崗職工的培訓班,“有育嬰、家政、機床操作、工程機械駕駛員等培訓”。張榮試著撥通了公告中的電話,新邱區人社局的工作人員為他解答了疑問,還鼓勵他到技能培訓學校實地看看。

“有空就去吧。”沒多久,人社局的工作人員就再次打來電話。“人家這麼熱情,我都不好意思不去了。”張榮想著學門技術,便報名參加了鏟車駕駛員的培訓。認真學習半年多,考試合格,順利拿到駕駛証,張榮很滿意:“我隻出了很少一部分錢,政府有補貼,還優先推薦咱們下崗職工再就業。”

眼看已是冬天,張榮尋思開春再去找工作。這時,人社局工作人員再次聯系他,說在區人才市場有招聘會。

“以前也參加過招聘會,可是每次被問到有啥特長和証書時,我就像泄了氣的皮球,很不自信。”這一次,張榮挺著胸脯來到招聘會現場。來之前,他還特意買了個文件包,將個人簡歷和駕駛証裝得嚴嚴實實、整整齊齊。

雖然氣溫低至零下20多攝氏度,人才市場卻人頭攢動。“你們這兒有沒有保險,有幾種保險?”“到手工資能有多少?”“工作地點在哪兒?”一上午,張榮轉了好幾個地方,“咱有了証書,底氣也足了,還能挑一挑企業,要找一個最合適的。”

最后,他進入天合環保建筑材料廠。“現在一個月能有4000多塊的收入,重要的是有各種保障,五險一個不少呢。”張榮說。

新 家

“閨女,現在咱阜新通了高鐵,倆小時就到長春,你那邊一上車,我這邊就給准備飯菜,經常回來看爸媽啊。”端午小長假前一天,張榮的妻子給女兒打視頻電話。

“孩子非常上進,每個月還給家裡寄好幾千塊錢的生活費。”說起女兒,張榮很是驕傲。衣櫃裡,女兒給張榮夫妻倆買的新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如今,張榮家裡窗明幾淨,家具、生活電器俱備。

“當年來到新邱區,我們在煤礦邊上買了個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張榮說的就是曾經遍布阜新的棚戶區。當時,在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大批礦工攜家帶口居住於此。“房子隻有一間半,裡屋做臥室,外面的半間堆砌點雜物,放著大水缸和做飯用的柴火。冬天零下30多攝氏度,就靠個小煤爐取暖。”張榮回憶,“環境就甭提了,夏天污水橫流,冬天污水還會結冰,我們得走幾裡地去打水。”

2016年,新邱區棚戶區改造全面展開,張榮分到了現在這套60多平方米的樓房,“買房絕大部分的錢,政府給補貼了。屋裡有暖氣、煤氣、自來水,再不用挨凍、挑水了。”

現在每天下班后,張榮都推著腿部受傷的妻子到社區裡散心,賞一賞花花草草,看一看健身廣場上的人們跳舞。用夫妻倆的話說,“新的生活,日子越來越有滋有味兒了。”

閑下來的時候,張榮還喜歡到職工書屋看書。“早年家裡沒那個條件,現在吃穿不愁,我也要看看書、充充電。”最近,新邱區人社局組織的送技能到企業活動,張榮也報了名:“咱企業又擴大了規模,機器設備都是從南方購入,說是智能化生產線。我也想努努力,再學點機器操作方面的技術。”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