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遺址開啟新一輪考古發掘

郭 平

2021年04月07日07:06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主要遺跡分布示意圖。

  核心提示

  清明時節的遼西,土地尚未完全解凍,剛剛參加了2020年度遼寧省田野考古工作匯報的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筑址發掘項目組成員卻已經在牛河梁遺址區集結,他們要趁地表植被還沒返青的重要時段,對今年考古發掘地點及周邊的地貌、地表遺跡再做全面仔細的勘察。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項目組今年考古發掘的重點是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筑址中編號為T3的平台建筑。

  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矚目的大事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迎來新一輪考古發掘,這是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矚目、我省紅山文化考古研究工作者熱盼的一件大事,與項目組成員攀談,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的緊張、興奮和自豪。

  據介紹,牛河梁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啟動經歷了一個謹慎、細致、科學的過程。

  與建設工程有明確的預期不同,考古發掘屬於科學探索,結果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很少有考古發掘活動會舉行啟動儀式。

  2號建筑址重要性高於女神廟

  實際上牛河梁遺址本輪發掘的前哨戰在2017年就打響了。選取的對象便是目前確定的本輪發掘重點——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筑址。

  關於這一建筑址的重要性,項目組成員、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課題考古部副主任、研究員郭明用了兩個關鍵數據來說明:

  其一,出土女神雕塑的女神廟遺

  址位於其南側,從高程來看,它比女神廟高出兩米以上,按照中國古代以高為尊的禮制來判斷,2號建筑址重要性明顯高於已經聞名於世的女神廟。

  其二,從目前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情況看,在“壇廟塚”體系中,位於第二地點的“壇”,總面積有300多平方米,而2號建筑址目前探明面積卻超過了4萬平方米,甚至要大於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的總面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外國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筑址發掘項目負責人賈笑冰研究員說:“從全國范圍來看,在目前發現的同時期建筑遺址中,2號建筑址規模也是最大的。”

  研究人員期望找到遺址用途的直接証據

  2020年8月17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明確提出以系統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為主要手段,鼓勵開展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重點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

  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與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會同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三個省區共同申報“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立了項目組。

  2020年10月,以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筑址為代表的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由科技部批復,列入國家文物局負責組織的第五期“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借助多種先進技術手段和多學科研究,2020年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成果不俗,在對2號建筑址編號為T3的平台建筑進行考古發掘時,不僅發現了此前考古研究証明為古代“祼禮”實証的圓陶片,而且在不同地層中的陶片拼合過程中,發現了紅山先民的“毀器”行為,也就是把用於祭祀祖先或神靈的器物,那些被紅山先民認為可能賦予了神秘精神力量的物品打碎、分解,分別放置在建筑基礎的各處,以使建筑本身也同樣具有神秘靈性。這個發現直接反映了紅山先民對於這一建筑修建的高度重視。

  “我們已經做好了長期工作的准備,也許要經過十年二十年,或者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搜索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最終研究清楚紅山先民修建這座規模宏大建筑的用途。”賈笑冰說。

  盡管年代久遠,遺址破壞比較嚴重,研究人員期望可以找到遺址用途的直接証據,譬如祭祀中心應該留有的祭祀用具,行政中心常會出現的大型宮殿遺跡等。

(責編:湯龍、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