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縣草河口鎮茳草村:產業做起來 群眾富起來

葛傳東

2020年10月06日10:16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產業做起來 群眾富起來

山上,榛子、蠶繭喜獲豐收﹔山下,中草藥節節攀高﹔大棚中,草莓苗鮮翠欲滴﹔飼養場裡,豬肥牛壯……

金秋時節,走進遼東腹地大山深處的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口鎮茳草村,昔日的省級貧困村,如今到處是欣欣向榮、共同奔小康的美好景象。

9月29日,記者沿著崎嶇的山路來到茳草村雙林溝,漫山遍野的榛子林讓人心曠神怡。大老遠,榛子林的主人於文科滿臉喜悅地朝記者走過來。

“老於,收成咋樣?”

“今年我的100畝榛子賣了近20萬元,這不,今早好幾個鄉親非得到我榛子林裡取經。”

“明年我們也要種大榛子,有黨的好政策,再加上老於的帶動,我們也能和他一樣致富奔小康。”鄉親們回應著。

一時間,歡聲笑語回蕩在山谷中。

牽住“牛鼻子”

培育“金種子”

“茳草村山高、溝深、土地零碎,6年前,農戶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土豆,勉強維持溫飽。”談起過去,茳草村黨總支書記廖華東感觸很深。

“我們不是沒有想過辦法,村裡帶頭試著搞了一些項目,但由於對市場和技術不了解,結果背負了1000多萬元的外債,成了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廖華東感嘆。

“那時候,年輕一點的村民都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三天兩頭到村部鬧騰。”廖華東滿臉的無奈,“沒辦法,窮呀,這家不像個家、村不像個村的。”

“產業是脫貧攻堅的‘牛鼻子’,必須發展脫貧產業。這裡生態良好,高山植被茂盛,完全有條件打造生態產業基地,再也不能捧著‘金飯碗’要飯吃。”2015年,省市扶貧工作隊進駐茳草村,扶貧干部和村“兩委”對茳草村大山的價值進行了再認識。

但山區條件惡劣,產業發展該如何破題?

“老於,還是種大榛子吧,產量高、收入高,你有經驗。榛子3年后結果,打底兒每畝能賣5000多塊,比種玉米多收入4000多塊,你先給村民打個樣兒。”“行,張書記,我聽你的,就種大榛子!”

回想起5年前自己與於文科的一場對話,時任駐茳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現任茳草村“第一書記”的張君輝記憶猶新。

從一開始的10畝,到50畝、100畝,5年間,老於的榛子林在“長大”,村民看到老於種榛子賺了錢,也都跟著干了起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樣板,有了扶持,村民自然會跟上。

現在,茳草村發展扶貧草莓大棚16棟,榛子300多畝,柞蠶場100多個,中草藥材200多畝……

產業興起也帶來了人的回流,茳草村在外打工的村民紛紛回家創辦產業。8家豆制品加工廠先后建起來,產品輻射周邊十余個鄉鎮。一些村民更是做起了特色農產品經紀人。

“今年,我們村的人均年收入將超過1萬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徹底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最主要是村民的精氣神起來了,大家都看到了產業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廖華東感慨道。

整治村環境

村子美起來

傍晚時分,茳草村文化廣場上,幾十名村民伴隨著動感的音樂跳起了廣場舞,一群群孩童在旁邊追逐嬉戲,廣場上歌聲、笑聲不斷。

“原來村裡沒有廣場,更沒有路燈,天一黑就沒人出門了。現在有了文化廣場,村裡晚上熱鬧起來。”村民董艷華回憶道。

“這還不算啥,以前我們村的河道淤積嚴重,一到下雨天,生怕河水泛濫,沖了庄稼地和房子。”

“村裡的路還坑坑窪窪,天干時漫天飛土,下雨時陷下去一腳泥。”

“豬糞、羊屎哪都是,垃圾更是隨處堆放。”

村民七嘴八舌地說著村裡的過去。

“本應是青山環抱、天然氧吧的村落,環境卻成了煩心事。”張君輝說,“使漂亮‘坯子’得到治理、煥發生機,就要從這些‘燙手山芋’入手,建設‘美麗鄉村’。”

4年間,陸陸續續帶著“第一書記”印記的治理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先后投入資金468萬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安裝太陽能路燈115盞,建設分類垃圾投放點40個,修建村組路4公裡,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和“河堤治理工程”,修建河堤1432延長米,修建供水管線3公裡,解決村裡人畜飲水安全問題……

一串串數字,一項項舉措,茳草村實現了蝶變。

“剛開始,我以為村裡的黨員干部在做面子工程,可村干部日復一日地干著,村子也在一天一天地變化著。”80歲的老黨員孟凡清感慨地說。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2017年初,針對村裡沒有可以娛樂休閑的場所、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情況,張君輝和扶貧工作隊多渠道籌集資金,幫助村裡建起了文化廣場,為村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安裝體育健身器材、購置音響設備……

茳草村的好事一個接著一個。

“看到昔日的貧困村煥然一新,村路、巷路平整開闊,文化牆、文化廣場彰顯新農村的氣息,真是高興呀!”張君輝興奮地說,“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明顯轉變,從原來的不想干到如今的積極干。”

當下,茳草村再下繡花功夫,村民富、村庄美。

(責編:王斯文、湯龍)